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10个月,九旬成渝铁路建设者写下《回望“第一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2 21:3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彭瑜

前不久, 93岁的孙贻荪将新写的纪实散文集《回望“第一路”》赠送到成渝铁路青工代表手中。

孙贻荪是成渝铁路建设者,上过朝鲜战场,回国后又参加了宝成铁路、川黔铁路的修建,此后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

2024年,老人历时10个月零4天,用颤抖的双手,在手写板上一字一句“画”出16万字,将70年前成渝铁路建设的鲜活记忆化作永恒的文字。

这位亲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建设的“活历史”,以耄耋之躯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使命传承。“这不是我的自传,是13万筑路者的集体记忆。”孙贻荪说。

《回望“第一路”》研讨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孙贻荪签名赠送书籍。 记者 彭瑜 摄

“您不写,这段历史就再无人能写”

提起孙贻荪写《回望“第一路”》,还得从老人担任大型电视剧《一路向前》顾问和在剧中出镜说起。

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孙贻荪出生在江苏泰州,1949年11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次年奉命修筑成渝铁路。700多个日夜,从重庆菜园坝到成都驷与桥,他与战友们“一手握镐、一手持枪”,在土匪袭扰中开山架桥。

2021年,《一路向前》在四川内江市开机,剧组邀请孙贻苏担任顾问,并在电视剧最后一集出镜饰演一位参加过成渝铁路修建的老军人,陪着剧中的筑路老英雄罗向前乘坐高铁抵达内江,在“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前敬献鲜花。

“电视剧《一路向前》附着我的生命,附着我的灵魂!”孙贻荪常以两段人生经历深感自豪,一是参加了成渝铁路的全程修建;二是作为铁道兵战地记者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老人说,“这两段经历深深嵌入了生命的年轮,都值得大书特书。”

孙贻荪不仅是修建成渝铁路的全程参与者,更是一位具有70多年笔耕经历的老作家,著述丰厚。在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之际,有文友鼓励孙贻荪把这段筑路经历写出来。

很多文友也认为,从动员大会到通车典礼700多个日日夜夜,孙贻荪自始至终参加了成渝铁路的修建,只在电视剧里间接地留下一段记忆,留下一个短暂的画面,是远远不够的。大家都建议老人应该亲笔写出文字,给后代留下最真实、最生动、最珍贵的记忆。

孙贻荪因此而激动,有了动笔的冲动,甚至连如何开头都打好了腹稿,但还是迟迟未能下决心。

“如果您老不写,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将这段珍贵历史写得出来,留得下来!”转机缘于2023年4月,一次“作家回家”活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希望孙贻荪在有生之年,将修建成渝铁路的独家记忆转化为文字并结集出版,从一个军人、作家和筑路者独有的三维视角,把修建成渝铁路这段光辉历史留下来。“为国家、为时代、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蒋蓝言辞恳切。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虽然不多,却像战场上催征的号角震响在老兵的耳畔,唤醒了孙贻荪心中沉睡的往事,几十年前波澜壮阔的筑路场面,又一幕幕浮现于眼前;几十年前朝夕相处的亲密战友,又一个个鲜活在心头。

孙贻荪反复思考,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肩头上承担着的责任。

“廉颇虽老,尚能饭,尚能写”

“不把这些往事和故人写出来,愧对那段历史,愧对战友在天之灵。”2023年秋天,孙贻苏就如当年接受筑路任务般庄严举手:“廉颇虽老,尚能饭,尚能写!”

一个皓月当空的深夜,91岁的孙贻荪坐到电脑前,在手写板上一笔一画写下“回望‘第一路'”几个大字。接下来,老人如当年奔忙在铁路工地时的急切心情,投入夜以继日的艰苦劳作中。

孙贻荪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位曾用毛笔书写青春的九旬老人,是从2004年开始使用电脑写文章,但他还是需要克服双重障碍:汉语拼音零基础,只能以“画字”方式逐笔输入;早年私塾养成的繁体字习惯,常让识别系统“错愕不已”。

“老人心中犹如压了一块石头。”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文友曾从技退休多年,但在孙贻荪面前还算年轻。他主动站出来帮助校看初稿。老人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令我周身一热。”

2023年9月16日,孙贻荪将第一篇《操场早点兵》发给曾从技,两人的合作就此开始。老人每写完一个章节就发给曾从技推敲处理,一般在第二天校勘稿返还,最迟也没超过4天。10个月间,两人形成了“深夜写作-清晨校稿”的默契节奏。

写作过程更是一次精神的长征。为还原历史细节,孙贻荪翻出珍藏70年的军用水壶、计算尺,在泛黄的笔记本中寻找线索;当《一路向前》剧组邀他重走成渝铁路时,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将他带回1951年的筑路现场:爆破山岩的轰鸣、沱江畔处理哑炮的惊险、川剧演员牺牲前的高亢唱腔……这些碎片在记忆中愈发清晰,化作书稿中268个“轨排般”环环相扣的故事。

发生在70年前成渝铁路建设工地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就浸润着孙老的心血,转化成滚烫的文字,一句句、一行行默默流淌出来……

2024年7月上旬的一个深夜,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笔耕,孙贻荪为16万字的《回望"第一路"》画上最后一个句号。老人试图起身,却发现已当时毫无力气,只好瘫坐在那里,深情凝望着电脑屏幕上最后的那段文字,眼圈里旋转出晶莹的老泪。

“这不是自传,是13万筑路者的集体记忆”

2024年11月,《回望“第一路”》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该书不是长篇小说,不是大型报告文学,不是从宏观角度全景式展现修建成渝铁路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

孙贻荪从担任军工总队参谋的独特角度,讲述自已在两年多的修建历程中,日常工作所经历的大凡小事,所结识的战友与民工,还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

“这是一组鲜活而灵动的系列纪实散文。”曾从技介绍,孙贻荪是新中国成立后崛起的第一代诗人,文本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孙氏"风格——以小见大的故事情节,精巧美妙的细节描写,特别是诗化而幽默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抑扬顿挫。他说,“书中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小故事,就像一张张轨排,一旦将它们连接起来就是一条505公里的成渝铁路 。”

于是,读者听到了修建成渝铁路的战士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阻止敌特破坏和土匪骚扰的激烈枪声;看到了老奶奶亲手缝制几十双精美鞋垫送给最可爱的筑路军人;目睹了年逾花甲的蓝田工程师奔走在乱石滩上勘测线路;了解到日冲炮眼突破70米大关的全国劳模颜绍贵,与志愿军战地记者孙贻苏在零下40度严寒的朝鲜战场坑道里热烈拥抱。

......

“这些尘封70多年的感人故事,对于孙老和他的战友、他的工友们来说,或许都是一件件见惯不惊的小事。”曾从技说,但对于同时代的局外人,对于今天的后来者,却是多么精彩的故事;对于共和国的铁路史,却是多么重要的记载。他说,“这让我们对修建成渝铁路的艰难困苦,四川人民为修建成渝铁路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了解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理解得更加完整、更加深刻。”

“《回望‘第一路’》是一部非虚构之书。”蒋蓝称,孙贻荪这部散文体的人生回忆录,见证了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老人用饱含深情、充满细节与浓郁生活气息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与事件,他们用热血与生命,构筑成了一组时代的群像。“他以毕生之力,献给铁路、献给时代的一件礼物。”

“这不是我的自传,是13万筑路者的集体记忆。”孙贻荪接受采访时说,“当最后一根枕木入位时,我们就知道:铁轨延伸处,皆是丰碑。”

3月6日,成渝铁路建设者孙贻荪“五老”工作室在内江市启动。这本浸染着历史体温的著作,连同孙贻荪的志愿军军服、解放大西南奖章、抗美援朝奖章、手稿等众多老物件,并通过影像、图片、文献、书刊等多种资料在这里陈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成渝铁路建设者的故事,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铁路建设者。

相关文章

总台记者探访丨坦赞铁路为非洲繁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今年是坦赞铁路建成50周年。坦赞铁路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从勘探到竣工历时8年。这条享有“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美誉的铁路承载了无数中方铁路建设者的心血。总台记者 周琳:现在我就来到了位于赞比亚中央省的卡皮里姆波希,坦赞铁路新卡皮里姆波希火车站就在我的身后。1976年7月14日,坦赞铁
2025-04-05 09:27:00

坐着火车去赏花 清明假期多地铁路部门开行旅游列车

央视网消息:清明假期,多地铁路开行直达景区的特色旅游专列,让游客出行更便捷。上午九点半,在四川成都安靖站,400多名旅客乘坐赏花专列前往云南建水站,沿途的杜鹃花、樱花、梨花、油菜花竞相绽放,宛若一片春日花海。在河南洛阳,热闹非凡的牡丹文化节引来八方来客, 铁路部门增开洛阳至北京、上海、郑州等方向临客
2025-04-04 18:43:00

罗佳:服务租户的“暖心人” 招商攻坚的“实干家”

“眼里有活,心中有责”,是领导和同事们给予罗佳最多的评价。作为通州区多源富鑫商贸公司的业务科副科长,为提升租金收缴、店铺招商、信息统计等多方面工作能力,罗佳每天都在不断地学习充电、积累经验。她说:“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为每个客户服务好。”2020年、2022年,北京市相继发
2025-04-03 18:12:00

像花儿一样美丨火树银花的历史印记 点亮春城文明之光

编者按:当习近平总书记“生活像花儿一样美”的期许与春城相遇,便有了这场绽放的叙事。从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到中老铁路满载鲜花的跨境脉动;从石寨山青铜纹饰重述古滇密码,到咖啡香里氤氲的年轻昆明——我们以“花”为笔,勾勒这座城市的五重维度。每一片“花瓣”都是发展的注脚:文旅的繁盛、产业的拔节、开放的芬芳
2025-04-02 18:10:00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这是夜幕下的平陆运河施工现场

灯火辉煌,机械轰鸣,恢弘场景震撼人心。致敬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摄影:@ke0v0)
2025-04-01 07:22:00

东莞老城区“活化”:一条街区激活文旅产业“一池春水”|东莞文旅故事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沿着东江大道一路向上,鳒鱼洲、东莞记忆等东莞新型文旅项目依次出现在眼前,与旁边的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一道构成了这座工业城市特有的文旅风貌。去年年底,东莞第一个街区型“修旧如旧”城市更新项目——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正式开放。开放至今,东莞记忆首开区持续引流,日均客流
2025-03-31 17:29: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