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各类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细胞。经营主体“涨”势良好,经济发展动能更足。
武汉市市场监管局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武汉新登记企业数量达到7.8万余家,同比增长52%,新登记经营主体数呈现“开门红”。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289%,增幅高居首位。
数字的背后,是武汉聚焦经营主体新需求,全力营造一流政务生态、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开放生态、法治生态,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根据武汉此前发布的《2025年武汉市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方案》,今年将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重点,以更高标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获得感。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今年年初,阿里巴巴淘天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武汉市武昌区2025年投资促进动员大会上感慨,天猫优品湖北总部落户武昌时获注册“一日办结”,今年将引入阿里健康、科沃斯电器等一批上下游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去年9月,阿里旗下淘天集团计划将天猫优品落户武汉,武昌“零号员工”服务前置,第一时间与企业取得联系,全程指导企业准备登记材料,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落户后,“零号员工”持续发力,协助企业办理对公银行账户、税务登记等事务,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天猫优品还带动十多家上下游企业齐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手把手协助完成项目落地签约和协调,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信心和动力。”湖北民生供应链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自去年9月落户武汉市江岸区以来,截至今年3月初,公司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预计今年将达3亿元,并有望带来上下游供应链企业近期入驻。该公司作为山东高速民生集团华中首个供应链子公司,自初次洽谈到正式落地不到两个月,将在武汉开展农副产品引进和砂石、煤炭、磷矿、燃气、新能源等业务方面,助力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做大武汉枢纽能级。
产业生态的核心,在于通过链式思维推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2024年,武汉发布升级版产业地图,各区产业布局和网络安全、高端装备、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16条重点产业链空间布局“一览无余”,并在全市实施产业链链长制。
产业生态,还需要政策引导和要素供应来支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武汉综合金融平台“汉融通”归集涉企信用数据19类57项,覆盖市场主体29.5万家,入驻机构1675家,累计促成融资4218亿元。其中,“青创贷”专区发放贷款超40亿元,扶持企业5500家,带动创业就业超4万人。
此外,武汉通过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等举措,在降低企业物流、融资、税收等成本方面,2024年累计为企业降低各类成本435亿元,全年落实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400亿元。
将扶持6000户个体户升企业
近年来,武汉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经营主体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55.48万户,同比增长31.29%。企业总量达到105.48万户,升至副省级城市第四位。经营主体总量236.25万户,升至副省级城市第五位。
为尽量让办事人少走弯路,目前,武汉推动审批与监管一体化改革强化审管衔接,全市已推出110余项涉企“集成办”事项;搭建审批与监管一体化平台,打通10个市直部门监管执法系统,已推出36项审管联动应用场景,被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武汉将持之以恒抓好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更好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3月,武汉召开2025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之以恒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会上发布的《2025年武汉市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方案》,包含了六大行动、24项重点工作和112项任务清单,为武汉今年营商环境改进提升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能够让经营主体结构更好、更有质量。近日,湖北在全省全面推行“个转企”一件事改革,引导有意愿的个体工商户便利化转为企业。
为积极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武汉早在去年初就发布《关于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行动方案》,加大力度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持续增强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根据武汉提出目标,将持续营造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市场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到2025年,全市“个转企”全维度政策支撑体系和全周期政务服务体系基本构建,个体工商户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得到激发,实现6000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
视觉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