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来“抢蛋糕的”,不如说是来“做大蛋糕的”
“摊面糊、翻面、加料,再卷起来,3分钟出品一个热乎的煎饼果子。”据报道,在北京,全国首个机器人大厨已经获批上岗,让人叹为观止。
“智能化无人面馆,48秒煮一碗牛肉面”“无人驾驶清扫车走位灵活流畅,落叶、石子、烟头、灰尘等瞬间被收入‘腹中’”……目前,机器人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也不得不引人思考:“AI浪潮”奔涌而至,很多工种逐渐被淘汰,机器人将抢走多少饭碗?

应该说,随着AI持续升级,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它们将在很多领域取代人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复性、简单化的劳动行业。
从历史发展规律看,机器人的接连涌现,的确可能“淘汰”一些工种。正如汽车时代迅猛发展淘汰大量马车夫一样,智能程度越来越高的机器人“淘汰”一批工种,也势在必行。所谓的“机器人与小贩争‘饭碗’”,并非危言耸听。
不过也要看到,人工智能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与其过于焦虑,不如拥抱变革;与其等着被“淘汰”,不如主动“进化”,使自己变得更强。当然,“进化”并不容易,特别是一些行业缺乏足够的技术含量,从业者并不具备足够应变的能力,比如清洁工,他们的岗位遭受机器人冲击的烈度会更大。对此,相关部门应做好“兜底”工作,不让他们在社会发展中陷入谋生困境。
此前有媒体报道过一个案例,某患者病情危重,脑干出血位置深,手术路径遥远,常规开颅手术创伤较大,难度风险高,也可能加重患者神经组织损伤。怎么办?专家团队在手术前运用计算机进行精确的手术路径设计,后来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了手术,挽救了患者生命。
这是科技赋能的又一案例。从本质上说,机器人不是取代人的,而是作为人的辅助工具而存在的。这也说明,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是在“人”:是被机器人取代,还是赋能机器人为己所用,取决于人。
进而言之,站在文明演化的长河中观察,人工智能不是替代人类的“他人”,而是人类智能进化的镜像。正如蒸汽机延伸了人类的肌肉,计算机扩展了人类的大脑,人工智能正在帮助人类突破生物性限制,探索更广阔的认知疆域。
因此,不能把机器人当作对手、敌人,而是要思忖如何更好为“我”所用。同时,也要看到,一部人类进步史,就是使用工具不断迭代的历史,也是一批批工种相继退出舞台的历史。有的工种不被时代所需,慢慢淡出历史,固然令人感到沉重,但这何尝不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常态?
从结绳记事到量子计算,文明的每次跃迁都始于工具的革新。掌握了更高级的工具,人类才能看得见更辽阔的未来。
有句话说得好,从历史纵深的角度去看,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来“抢蛋糕的”,不如说是来“做大蛋糕的”。与其困守所谓的“饭碗”,不如展开更大的襟怀拥抱人工智能,我们要像祖先那样勇于走出“洞穴”,去适应变化的时代,去开拓更大的疆域,去迎接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