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周芳
“蹲下来做孩子的朋友,站起来做他们的榜样!”3月12日,渝中区教委在重庆复旦中学凯旋路校区举办“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教研培训会”,邀请山东省家庭教育领域专家团队,向教师和家长代表分享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

培训会现场。记者 李周芳 摄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加重要。”在当天上午的培训中,山东省青州市教体局教研员刘菊香以《教师的家庭教育素养提升之路》为题,阐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间,她还分享了一个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可能性”教学案例。刘菊香介绍,许多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会让孩子通过摸球实践得出“某个颜色球多,摸到的概率就大”的结论,但这一结论有时与实际摸球结果并不相符。“此时,我们就会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能是‘摸的次数不够多’这一原因。”刘菊香介绍,这种反向思考背后,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做真实的教师和家长,才能看到真实的孩子。”
下午的实践课同样精彩。山东省心理健康“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省级工作坊主持人陈孝花展示《走进青春期》课例,并邀请现场近50位家长分组上台参与讨论。“我看到了孩子青春期的变化,但不好意思和他讨论这个问题”“孩子在这个阶段变得很敏感”“我给孩子买了一本青春期的书”……家长们纷纷道出自己的困惑。
陈孝花认为,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是打开孩子心锁的“钥匙”。她从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注意父母身份角色的变化以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等方面,为家长们提供了实用建议,并给家长们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给孩子写一封信,作为孩子的“青春礼”。
“通过这次培训,我将蹲下来和孩子做朋友,站起来做孩子的榜样。”现场,一位家长表示。
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渝中区出台《渝中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挂牌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上线渝中智慧家长网络学习平台,挂牌家长学校59所、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15个;打造“协力渝美好”育人品牌,获评教育部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典型案例。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目前还存在部分家长将教育责任简单推给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握不足、校际家庭教育指导存在差距等问题,各学校和教师应以“空杯心态”学习,以“问题导向”深化实践,以“桥梁意识”推动共育,构建家校协同新生态,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家校社协同不是将家长、学校、社会简单地拼凑和叠加,而是系统构建可以长远发展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渝中区将扩大家长学校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开发本土化协同育人课程资源,推进协同育人机制不断优化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