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传统文化,让年轻人越来越“上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7 11:41:00    

大众网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穿马面裙逛美术馆、围炉煮茶拍短视频、追国风舞蹈《只此青绿》……曾经,一些年轻人觉得传统文化是古板的,有些疏远。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开启重新认知与热爱。

比如《哪吒2》的成功,与影片打造出的极具东方美学的视觉符号,将汉服纹样、道教法器、龙宫建筑等元素融入场景设计有着莫大关系。

比如断更三年的博主李子柒,携新作“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重返大众视野,生动展现了中国漆艺的独特美学和工匠精神。

比如,从博物馆“打卡热”到非遗技艺的创意焕新,传统文化不再是尘封的符号,而成为年轻人彰显个性、表达态度的新载体。

年轻一代为何对传统文化如此热衷?他们如何重新定义文化自信的价值?这股热潮背后,蕴含着多重深意。

越来越多的中外青年体验中华茶文化

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哪吒,一个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腰缠混天绫的3岁孩童,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神话人物,却在2025年新春伊始频创神话。

不仅是故事内容的创意构思,哪吒的服饰造型、太乙真人的法宝、海底龙宫的建筑风格、昆仑仙境的场景设计等,处处都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对传统神话故事的创新演绎,激发了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式宣言,不仅是电影《哪吒2》的爆火密码,更是当代年轻人对抗刻板印象、寻找文化归属感的缩影。

他们穿汉服、学茶道、练八段锦,其实并非单纯追求复古,而是通过具象的传统文化符号,完成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与确认。正如《哪吒2》中哪吒对“神魔之分”的质疑,年轻人也在打破西方文化长期主导的审美与价值观,用平视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这种自信的根源,源于对文化内核的深度理解。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打卡”,而是深入探究传统技艺的工艺细节。汉服爱好者会考究绫罗绸缎的织法,茶文化推崇者能细数点茶与斗茶的差异,雕版印刷、传统花道、国画书法、漆扇制作、皮影戏演艺……正如学者所言:“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

《哪吒2》带动周边产品持续热销

这种由内而外的认同,从“他者”到“自我”的身份觉醒,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年轻群体生活的呼吸与脉搏。促使年轻人更愿意主动接触、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视为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重要方式。

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传统文化的“出圈”,离不开创新表达的助力。

依旧以《哪吒2》为例,它的很大一部分成功,根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重构。影片中三星堆青铜器的神秘纹样、敦煌壁画的瑰丽色彩、川蜀山水的泼墨意境,与现代赛博朋克风格互相碰撞,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新国风”美学。以及东海龙宫的蒸汽齿轮、玉虚宫的琼楼玉宇,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年轻化的阐释。

当然,这种创新同样体现在现实场景中。今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消费热潮也为济南明水古城送来了春风。春节期间,明水古城七登央视,涌入了近14万人次的足迹,其中年轻人群体占据了很大比重。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在与时代的交融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现代科技、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的加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年轻人面前。

站在明水古城的角度来讲,今年春节,这里融合了围炉、诗酒、美食、音乐、庙会、戏剧、花灯等多种元素,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清照泉城梦华年”。不仅有山东秧歌、章丘芯子、英歌舞等传统非遗演出轮番上演,更有漂浮歌后、幻灯巡游、泉城巨偶巡游等创新演出,以及早酒集、一出好戏、人间甜糖妙会集等庙会市集增添亮点。

传统文化在这里被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游客不再是旁观者,他们在龙山黑陶馆亲手揉捏陶土,在齐臻堂观赏传统手工点银壶,在华梦灯坊描画六角宫灯,在鸿升布坊亲手将纱布染色,在荣华阁体验非遗“绒花”……

将非遗与大众消费相结合,通过现代的审美与科技焕新非遗工艺,或嵌入生活场景,以快闪、展览、线下空间等方式,让非遗变得触手可及,自然会让年轻群体爱上这种跨界融合赋予非遗新生命的方式。

在明水古城荣华阁体验非遗绒花

情感共鸣背后的文化密码

年轻人为何愿意为传统文化买单?答案藏在“故事的温度”里。

一件马面裙承载着织锦工艺的千年传承,一盏花灯诉说着家族手作的温情。《哪吒2》中龙族被困海底的悲剧,则暗含对阶层固化的批判。这些叙事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人性张力的生命体。

济南的文化建设工程便深谙此道,通过挖掘老字号背后的匠人故事,让年轻人看见手艺背后的坚持与热爱。

例如,章丘铁锅的“三万六千锤”工艺通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Ⅲ》走红,不仅因其品质,更因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打动了观众。

例如,从小就跟着爷爷学皮影的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她的高祖父李克鳌是济南皮影的创始人。从“手艺人”到“守艺人”,一束灯影传百载,一方戏台换新颜。

非遗皮影进社区商圈,演绎古老光影传奇

例如,吃油旋喝泉水唱着歌长大的卢利华,40多个春夏秋冬,她从喜欢吃油旋的小姑娘,成长为省级非遗油旋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传递给世人的,是留在记忆中的老济南味道。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技艺和符号的堆砌,更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情感。每一个传统习俗、每一件传统工艺品背后,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被这些故事和情感所打动。传统文化背后的温度,让他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温暖,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连结,使得年轻人更加珍视传统文化,愿意成为其传承与发展的使者。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正以青春的姿态重新定义自身。年轻人用热爱解构陈旧,用创新延续经典,让文化自信成为一场“无须迎合的真诚分享”。正如网友所言:“总有一个时刻,会让你发现自己‘传统文化的DNA动了’。”

这场令年轻人“上头”的狂欢,终将沉淀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古老,却永远年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度假区”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清明踏青:穿越时光的芳菲之约

作者:段珂妍清明,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哀伤,与王维诗中“新火起新烟”的新生之意相互交织,构成了清明独特的文化叙事。“清明”之名,源自《岁时百问》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描述,它不仅反映了
2025-04-05 08:08:00

清明假日第一天,山东200家重点景区纳客247.3万人次

4月4日,清明节假日第一天。新黄河记者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截至15:00,山东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当日接待游客247.3万人次,营业收入13455.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2.2%。当日全省16家5A级旅游景区共计接待游客67.06万人次,同比增长19.8%。截至当日16:0
2025-04-04 21:04:00

闪电评论|在大力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中赓续齐鲁文脉

想换种方式游博物馆?在济南市博物馆,3D建模技术让陶俑“动”了起来,汉代宴饮的欢腾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想和李清照打个照面,听她吟诵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击“齐鲁文化大模型”构建起的时空地图,她一生的活动轨迹都展现在你的面前……科技有了人文底色,文化才能“动”起来、潮起来、火起来。近日,山东省
2025-04-03 09:40:00

安徽合肥:一场跨越8000公里的非遗课堂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2025年4月1日至2日,合肥市稻香村小学教育集团迎来英国德比市师生代表团。16名英国师生通过非遗课程、艺术展演、体育互动体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为桥:非遗体验润童心在“传统文化工坊”活动中,中英学生结对合作,共同体验漆扇漂漆、剪纸、泥塑、
2025-04-03 08:47:00

郁勃纵横间,再读吴昌硕钱瘦铁与桥本关雪的艺术传承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东亚文化版图上,吴昌硕(1844-1927)、钱瘦铁(1897-1967)、桥本关雪(1883-1945)构成了艺术史上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三角交往范式。有着明显师承关系的三位艺术家以金石书画为媒介,在中日艺术长河上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廊。澎湃新闻获悉,湖州市美术馆近日新呈现的“
2025-04-03 08:37:00

【汉中日报】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暨最美油菜花海文旅消费季镇巴县系列活动启动

【来源:镇巴县人民政府_公示公告】3月29日,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暨最美油菜花海文旅消费季镇巴县系列活动在该县黎坝镇春生社区启动。活动现场,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镇巴民歌”为核心素材创作的陕南民歌实景剧《风起巴山》震撼首演。全剧以四季流转为脉络,分为“春之序曲”“夏之华章”“秋之礼赞
2025-04-02 22:59: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