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合成生物学如何为作物改良助攻?科学家们这么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4 15:05:00    

来源:光明网

你是否也曾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农田里生长的作物不再仅仅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像精心编写的代码程序一样,被人类巧妙设计和定制?比如,玉米植株不仅能结出颗粒饱满、香甜多汁的玉米,还能自带抵御病虫害的 “隐形护盾”;水稻不再惧怕洪涝和干旱,无论环境如何恶劣,都能茁壮成长,产出富含多种营养的大米。如今,一门神奇的科学——合成生物学,正逐步将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幻想变为现实,它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作物改良开启了一扇充满无限可能的奇幻之门。

3月1日,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The Crop Journal《作物学报(英文版)》承办的“合成生物学促进作物改良”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的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合成生物学在作物种质资源、生物制造、植物酶基因改造、生物强化和品质改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合成生物学:多学科融合 为农业送上“神助攻”

合成生物学,这门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科学,其实就像是一场生命的“乐高积木游戏”。我们都知道,乐高积木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能搭建出千变万化的造型。而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DNA 就如同那些乐高积木的基本组件。合成生物学的科学家们,就像是一群充满创意的“乐高大师”,他们深入到生命的本质,将一个个基因片段 —— 也就是那些生命的“积木块”,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蓝图,进行重新组合、编辑和改造。

与传统生物学不同,合成生物学不只是观察和研究自然存在的生命现象,它更像是一位大胆的“生命设计师”,主动出击,未来或许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命形式和功能。打个比方,传统生物学像是在研究一幅已经完成的画作,探索画家是如何运用色彩和笔触来表达意境;而合成生物学则是自己拿起画笔,在画布上创作全新的作品,赋予生命新的“色彩”和“功能”。

在作物改良领域,合成生物学更是大显身手。科学家们利用这门技术,精准地对作物的基因进行“编辑手术”。比如,找到那些控制作物生长速度、果实大小、营养价值以及抗病虫害能力的基因“开关”,通过巧妙地调整这些“开关”,让作物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向生长和发育。这就如同为作物编写了一套专属的“成长秘籍”,让它们变得更加优秀,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改善品质。

The Crop Journal编委、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金双侠表示,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多学科领域,将工程学原理与分子生物学和信息学相结合,可以设计和开发新的植物装置和生物系统,比如设计农作物新品种、创造具有特殊性状的农作物,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专家热议合成生物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论坛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祝钦泷介绍了植物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与种质创新研究。在植物合成生物学领域,面临着功能元件发掘、复杂数据结构处理和工具系统优化等挑战。祝钦泷教授团队利用多基因组装和叠加以及基因组工程工具,构建了多基因叠加系统TGSII,开发了特定核酸酶序列介导的组装方式,优化了相关组装方法。这些工具的应用,成功实现了多种彩色水稻的开发,如富含花青素的紫晶米、含有虾青素的赤晶米等。这些彩色水稻不仅颜色鲜艳,还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和营养价值。

“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实现对作物基因组的精准修改,还能够在不引入外源DNA的情况下完成育种过程,这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并减少了伦理争议。”不过,祝钦泷也表示,目前植物合成生物学还存在元件匮乏、植物底盘选择和DNA组装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西南大学廖志华教授聚焦于药用托品烷生物碱的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展开分享。托品烷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在麻醉镇痛、止咳平喘等临床应用广泛,但目前主要从植物中提取,存在资源短缺和供应链不稳定的问题。廖志华教授团队发现了多个托品烷生物碱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推进了从氨基酸到东莨菪碱生物合成途径的完整解析。他们通过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技术,培育出了托品烷生物碱高产且抗除草剂的颠茄纯系植株,提高了相关生物碱的含量,为解决药用生物碱的生产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云南师范大学尚轶研究员分享了基于理性设计和进化的植物酶基因改造策略及其在育种中的运用。在微生物合成生物学中,植物来源的基因如何适应微生物微环境是一个关键问题。尚轶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REvoDesign的方法,结合了理性设计、进化计算等,实现了对植物酶基因的高效改造。他们利用该方法成功改造了马铃薯储藏蛋白,提高了其稳定性和粘度,为马铃薯主食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他们还对二倍体马铃薯的育种关键基因进行改造,有望打破自交不亲和,推动马铃薯育种进程。

上海交通大学李洁副教授则聚焦于通过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实现作物营养强化的研究,以提供更健康的食品。目前,由于膳食结构不均衡导致微量营养元素缺乏问题日益严重,如维生素D缺乏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无法从植物性膳食中获得维生素D。李洁团队选择番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相关基因,使番茄积累维生素D3前体。经过紫外线处理,番茄能够合成生物活性最高的维生素D——维生素D3,且在田间试验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研究成果为解决维生素D缺乏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有望通过生物强化的方式,让人们从日常膳食中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

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研究组长David Seung教授介绍了他们在淀粉颗粒形态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淀粉是碳水化合物在植物细胞中最普遍的储藏形式,对作物品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其科研团队发现了多个影响淀粉颗粒形态的关键基因和机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改变了小麦和马铃薯淀粉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进而影响淀粉的功能和营养特性。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作物的品质和功能特性,还为未来的精准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次论坛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合成生物学将为全球农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助力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肖春芳)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链接回看。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合成生物学如何促进作物改良(
http://h5.live.gmw.cn/cloud/h5/1740706335119318)

相关文章

扮靓城市绿色空间 信阳市中心城区园林部门全面推进城市绿化“焕新行动”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_地方】近期,信阳市中心城区园林部门通过精心规划、精细修剪和全面养护等系列举措,全面推进城市绿化“焕新行动”,为市民打造更加宜居的绿色空间。科学规划 精细指导。针对植物的生长习性、抗病虫害能力等要素,市园林部门精准施策,制定个性化修剪方案,组织技术骨干分片包干,深入绿化一线开展
2025-04-05 11:19:00

今天,张桂梅带领师生祭奠先烈

清明节当天(4月4日),张桂梅带领华坪女高全体师生齐聚华坪人民革命起义纪念碑前,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2025-04-04 21:05:00

有话“漫”说丨AI“复活”599元!是科技慰藉还是伦理越界?

在这个着急的时代,让我们有话“漫”说。四川观察、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有话“漫”说》专栏上线,每周“漫”话你最关注的时事热点。清明期间,某科技公司明码标价、推出的“AI数字逝者”服务,引发争议。上传几张照片,就能“复活”逝者、通话聊天,表面上提供情感慰藉,实则有“越界”生命伦理的嫌疑。心理学专家直接开
2025-04-03 19:13:00

外卖骑手刘应强的最后一单:托起一条生命留下半个“冷”包子 丨川网原创

来源:【四川新闻网】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余开洋 乐怡稼 摄影报道绵阳芙蓉溪畔,44岁外卖骑手刘应强的电瓶车静静停靠,车把手上还挂着他吃剩下的半块包子。谁能想到,这竟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生活印记。3月27日凌晨4点,芙蓉溪夜色如墨,冰冷的河水泛着幽光。“有人落水了!”闻讯赶来的刘应强,纵身一跃,完
2025-04-02 20:46:00

花粉成“烟”呼唤更精细的治理

【来源:北京日报】入春升温以来,北京的花粉浓度一直备受关注,社交媒体上天坛圆柏在风过时“冒出”黄烟的视频也被刷爆。无论是否过敏,大家都希望了解花粉成“烟”该如何治理。事实上,花粉成“烟”,早就是全球范围内一个不容小觑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气候变化。有研究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2025-04-02 10:59:00

助力癌症早发现、早诊断 6项肿瘤基因检测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发布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近日新批准发布CDKN2A/RARβ2/RASSF1A/SHOX2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5’-甲基胞嘧啶)质粒DNA、EGFR基因突变(19DEL)基因组DNA等6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该系列标准物质均为自主研制,填补我国标准物质在肿瘤分子诊断领域的空白,可有效提升基因检测
2025-04-01 15:30: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