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沂蒙农民田间“作诗”走红 “新大众文艺”潮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8 12:31:00    

中新网山东蒙阴3月28日电 题:沂蒙农民田间“作诗”走红 “新大众文艺”潮起

记者 赵晓 王峰

春天是“年轮循环的波纹”,瓜果是“日月轮回的星辰”,冬雪是“麦苗打滚撒的欢儿”……53岁的山东蒙阴农民吕玉霞把家乡的四季揉进文字里“发芽生长”。

她写下的一首首沾着露水、夹杂“土味”的诗歌,在社交媒体上“破圈”走红,收获粉丝超百万,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田间诗人”。

3月25日,吕玉霞在桃园里劳作。赵晓 摄

3月底一个响晴的午后,吕玉霞在桃树下闲坐马扎,古铜色的脸庞显露岁月褶皱,和记者聊起她的“五十年”:出身农家,受父亲影响热爱文字和阅读,但学业止步于初中,15岁后在打工和务农之间奔忙,囿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把“诗和远方”藏于心底。

除草耕田、喂鸡种菜、挑水担柴……吕玉霞大半生围着生计转圈,只跟着孩子出过几趟远门,诗歌成为她平淡生活中的慰藉。“农民的辛苦劳作、麦田的四季更迭、老槐树下的光阴流转都是我写作的灵感来源。”吕玉霞说。

3月25日,吕玉霞向记者介绍自己在本子上零散记录的作品。赵晓 摄

她把写下的一行行文字形容为“似诗非诗的顺口溜”,过去写在地上、石头上、纸上温暖自己。2022年,在孩子的指导和鼓励下,吕玉霞开始在网上记录创作过程,通过这扇窗口,温暖和感染更多人。

“这诗听着很得劲,有一种生命力”“劳动人民的生活最质朴,也最有诗意”……在吕玉霞视频账号的留言区,数以万计的网友或表扬鼓励她,或用诗回应她,或给她提建议。网友视她为“精神治愈师”,她视网友为“免费学堂”。

吕玉霞常戴着老花镜,一遍遍翻看评论,若看到网友留下好文章,她就摘抄到本子上学习。“我在网上遇到很多‘知音’,他们的留言给了我新启发。”在吕玉霞看来,“诗和远方”与琐碎日常并不矛盾,尽管50多岁的她“卑微俯首身渐偻”,但依旧向往“鲜衣怒马”。

3月25日,吕玉霞在家中翻阅笔记。赵晓 摄

吕玉霞火于网络之时,“外卖诗人”王计兵携诗歌新作亮相读者分享会,“农民作家”单小花捧回“东丽杯”孙犁散文奖。近年,得益于媒介融合加速发展,文学圈涌现一批草根创作者,他们在生活中铺开写作稿纸,用质朴灵动、自然松弛的文字触动大众心弦。

“传统的文艺创作往往具有精英和专业的属性,而现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文艺的生产者。”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新强受访时说,草根文学创作者从生活深处走来,他们的文字像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基本上不加修饰和雕琢,生活化、接地气且有人情味和感染力,因而能在互联网媒介的加持下,引起广泛共鸣。

当下,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更多基层民众获得创作的机会,“新大众文艺”日益形成一种倾向性的潮流。“如果说经典文艺侧重‘有意义’,‘新大众文艺’则更偏向‘有意思’,看似追求不同,实则殊途同归,都是文艺的精神特征。如果两者结合起来,那就更理想了。”丛新强表示。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有天赋成分,也需后天努力,去观察生活、感知生命、提炼诗意,再加上必要的经典文本阅读带来的浸润,会走得更为长远。

前不久,吕玉霞与王计兵进行了网络“连线”。王计兵的“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深深触动了她。“平凡人的文字亦有无穷力量,我虽已‘土埋半身骨’,但仍胸怀激荡,要继续在这人间淬炼诗意。”吕玉霞如是说。(完)

相关文章

日做15万只不够卖 上海老字号青团把春天包进去

清明吃青团,也是我们上海市民的老传统了,多年来,市民抢购青团的热情只增不减,让青团的“春季顶流美食”地位难以撼动。4月3日下午两点多,记者来到了位于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总店。虽然已经时至午后,但店门口依然人头攒动,来来往往的顾客摩肩接踵,氛围感一点不减。市民们排起的长队从王家沙店门口开始,一边是排队购
2025-04-04 13:51:00

二十四节气·怀景怀乡怀味丨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今天20时49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莺飞草长,风轻雨润万物生长,清净明洁一派气清景明的春日气象“清明”由此得名“清明时节,麦长三节”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是一片春耕景象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进入拔节期黄淮以南的油菜花已经盛开北方的旱地作物
2025-04-04 08:23:00

痛心!因公牺牲!吉林9人

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有208名民警因公牺牲他们无畏冲锋用生命守护万家灯火他们的名字值得永远铭记-END-内容来源 | 公安部新闻传媒新媒体编辑 | 徐珊珊内容复审丨王玉玮内容终审 | 赵 宇
2025-04-03 17:07:00

“法国受审查最厉害的电影人”伊夫·布瓦塞离世

伊夫·布瓦塞在拍摄现场。据多家法国媒体报道,活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著名导演伊夫·布瓦塞(Yves Boisset)已于3月31日因病离世,享寿86岁。布瓦塞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作品应该是他在1983年拍摄的动作片《冒险的代价》。该片在1985年被译制引进,给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冒险的代价》曾作为译
2025-04-03 15:42:00

只有雌性也能繁殖!我国科学家首次破译钩盲蛇基因组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需要“父母双方”才能繁衍后代,但有一种蛇却是个“例外”——它就是钩盲蛇。全球所有的钩盲蛇都是雌性,无需交配就能独自生下后代!最近,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首次破译了钩盲蛇的基因组,揭开了这场进化奇迹的奥秘,该研究成果于今天(3日)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这种体长仅
2025-04-03 09:30:00

近2000名顶尖科学家发“SOS”公开信:美科学事业正被摧毁

据《科学美国人》、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报道,3月31日,近2000名美国顶级科学家联名发布公开信,称美国研究界遭“恐惧的氛围”“摧毁”。 这封公开信署名者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成员,还包括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信指出,签署人是作为个人而非其所在机构的代表发表意见。连同签名页
2025-04-02 13:27: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