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北京市、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报告,指出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其中16个已向全球开放。
上述报告是在31日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发布会上发布。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在会上介绍,已布局的37个科技设施中,2024年新增进入科研状态的设施平台有13个,累计达29个,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43万小时、累计超123万小时,“十四五”时期布局科技设施项目全部实现开工建设,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林剑华说,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气”“科研气”持续集聚,2024年新增科研人员2500余名、累计达2.5万人;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2024年新增科技成果54项、累计达329项。“科学+城”功能日益完善,建成、在建及筹划新开工住房项目40个,建成房源1.8万套,已保障25个院所、31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人才住房需求。
下一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将不断加大开放共享力度,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解读: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了哪些科技设施?
在物质科学方向,包括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大科学装置用高功率高可靠速调管研制平台、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研究平台等6个科技设施已开放运行,服务于先进材料、物态调控等领域,支撑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产业发展。
其中,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于2025年2月通过国家验收,是国际先进的,集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于一体的用户实验装置,已支撑完成1500多个实验课题,其中1项用户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在空间科学方向,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及有效载荷研制测试保障平台、空间天文与应用研发实验平台、先进载运和测量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总部5个科技设施开放运行,为航空、航天等产业提供空间环境安全保障和技术解决方案。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是国际上综合性能最强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装置,今年3月已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开展日冕物质抛射到达时间试预报,误差1.66小时,远优于国际主流模式的预报精度。
在生命科学方向,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和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2个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服务于生命过程调控与模拟、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为生物医药、精准医疗等提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支撑。
其中,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于今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构建了空间尺度跨越亚纳米到米、时间尺度跨越毫秒到生命周期的成像实验环境,首次实现SCN近万颗神经元跨昼夜的钙成像,揭示了SCN神经元通过集体决策实现时间编码的新机制。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
在地球系统科学方向,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深部资源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平台、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协同创新平台等3个科技设施开放运行,为气象预测、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等提供智能手段和技术支撑。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是怀柔科学中心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规模及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装置运行以来,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一项。
南方+记者 王诗堃 吴彬彬
【作者】 王诗堃;吴彬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