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西法治日报】;
近日,南宁市民王女士向本报反映,她在某连锁健身房充值2万元后,门店突然闭店,法定代表人竟“摇身一变”成了无偿还能力的老人,致使其维权陷入僵局。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领域沦为消费纠纷的“重灾区”。据统计,2024年广西12315平台受理的预付式消费投诉达1.2万件,其中超六成涉及“闭店跑路”。而在此类乱象背后,常常隐匿着一条灰色产业链:“职业闭店人”借助虚假变更登记、转移资产等手段,帮助不良商家逃避债务。
“职业闭店人”:游走灰色地带取证难
“职业闭店人并非一个法律概念,而是市场‘黑灰产’滋生的恶果。”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道。这类群体专门为经营异常的企业量身定制“闭店跑路”方案,通过更换法定代表人、伪造债务、转移资金等一系列操作,帮助原股东“金蝉脱壳”。最近,南宁市民吴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商家“金蝉脱壳”,拿着预充值费用跑路。
吴女士介绍,位于南宁市科德路的一家美发店从今年元旦起就大门紧闭,店外张贴了一张告示,写着“门店培训,暂停营业”,但是几个月过去了,门店仍处于停业状态,老板电话也联系不上,疑似跑路了。为此,顾客自发建立维权群,群里20多名顾客尚未消费的会员卡余额超5万元。美发店门口还张贴一张物业收费清单,上面写着去年10月起店家共拖欠电费、物业费1.3万元。
“我们还了解到,店家拖欠员工两个月的工资和提成,其中被拖欠工资额最高的有1.4万余元。”吴女士说。
为追回预付款,顾客周先生特意上网查询店家信息,没想到店家原法定代表人已注销,早已更换了新的法定代表人。周先生说:“难怪闭店前一个月,店家还搞了一次充值优惠活动,就是为了跑路前做最后一波收割。”

图为:南宁某知名少儿编程培训机构今年1月也突然闭店。
那么,“职业闭店”究竟有多大危害?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此类乱象带来三重冲击:其一,消费者权益遭受重创,预付款往往“打水漂”,在2024年广西法院受理的相关民事诉讼中,仅有37%的消费者成功追回部分损失;其二,市场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2024年广西消费市场预付卡销售额同比下降45%;其三,法律公信力被削弱,不法分子利用公司登记制度漏洞逃避债务,严重透支社会信任。
近期,多地频繁出现的“职业闭店”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与正常进行市场退出的企业不同,部分不良经营者借助专业团队运作,在闭店前突击变更法定代表人、设置重重维权障碍,恶意逃避预付卡债务,已然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这种行径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且对市场诚信根基造成严重破坏。而这些“职业闭店人”极为隐蔽,固定证据难度极大。
2月10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存在“涉及虚假登记的直接责任人自登记被撤销之日起3年内再次申请登记”等情形的,公司登记机关不予办理设立登记或者相关事项的变更登记及备案。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星表示:“这些新规定让‘职业闭店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套路难以施展。行政机关可以将公司的登记恢复原状,老股东想要逃避债务无异于白日做梦。”
新规落地:直击“金蝉脱壳”套路要害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称,《办法》针对“职业闭店”等市场乱象祭出三大“破局利器”:一是阻断虚假变更链条,对于恶意变更法定代表人、股东的行为,登记机关可撤销登记,并恢复原股东责任;二是强化信用惩戒,虚假登记直接责任人3年内禁入市场,中介机构协助造假将面临罚款;三是破解“僵尸企业”困局,对无法调整注册资本的企业实行另册管理,加速市场出清。
事实上,广西在预付式消费治理方面已展开创新探索。以柳州为例,2024年试点“预付消费资金共管账户”,要求单用途预付卡发卡企业将30%的资金存入银行监管账户,以便在闭店时优先用于退费。南宁市青秀区市场监管局近期查处某早教机构闭店案时,依据《办法》撤销其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成功为300多名消费者追回预付款120万元。
“职业闭店人”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系统操作;二是故意制造维权障碍,拖延时间;三是滥用法人变更等制度漏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常闭店企业往往会提前公示、有序清偿债务。“必须保护市场主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但对于借闭店之名行诈骗之实的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陈星说。

图为:网友在网上分享自己被骗的经历
多方合力破局:整治闭店乱象提振消费信心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开通“预付消费安全”专题投诉通道,并联合公安、网信部门深挖背后“黑灰产”。
针对治理难点,广西桂胜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新安建议构建三重防线:源头堵漏,在登记环节加强人脸识别、实地核验,防止“白户”充当挂名法人;过程监管,打通市场监管、税务、银行数据,对频繁变更法人或突击促销的企业重点监控;末端惩戒,对“职业闭店人”及关联企业实施“终身追责”,涉案主体不得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透露,今年将开展“护企清障”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职业闭店”、虚假登记等乱象,同步建立“失信闭店企业黑名单”,并通过“壮美广西·营商通”平台向社会公示。针对预付式消费监管痛点,重点建立三道防火墙:建立经营主体动态清单,对频繁变更法人的企业重点监控;推行预付费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目前已在教培、健身等6个行业试点;完善跨部门联合惩戒,将恶意逃债主体列入全国信用黑名单。
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提醒,办理预付卡时应查看企业信用信息,优先选择接入资金存管系统的商家。随着《企业登记管理条例》修订启动,我国正从制度层面筑牢防范恶意闭店的法律堤坝。
本报记者:覃珩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