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第41次南极考察|冰川与波涛之下——走进南大洋动物世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6 15:38:00    

新华社“雪龙2”号3月16日电(记者黄韬铭)近日,“雪龙2”号在阿蒙森海、罗斯海开展了一系列大洋调查。从海山区到冰架前缘,从冰间湖到开阔大洋,考察队顺利完成30余个站位的南极海洋生态系统调查。

目光投向深海。冰川与波涛之下,南大洋动物世界生机勃勃。

浮游动物:能量的“搬运工”

图为考察队员在阿蒙森海捕捞到的一种浮游动物,介形亚纲的海荧(显微镜照片)。新华社发(迟旭朋摄)

“三十米。二十米。准备出水。”舯甲板,水手陈栋彬控制遥控器,盯着船外。不一会,三个白色的浮游生物垂直网被吊出海面。考察队员迟旭朋和罗旭带着水管小跑上前,把网冲洗干净后得到几大杯略带浅黄的浑浊海水。

“肉眼难见的浮游动物,都在这呢。”用筛网过滤后,迟旭朋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模样。

浮游动物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物群落,它们直接参与能量之间的传递,在维持食物网结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南大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影响。探索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对于预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罗旭说。

南极磷虾:南极生物大厦的基石

图为南极磷虾。新华社发(李帅摄)

随着水手身上对讲机响起“收网”指令,“雪龙2”号甲板上的绞车钢缆快速回收,又一网南极磷虾样品被打捞上来。

“南极磷虾有集群习性。通常情况下,扎堆的虾群厚度有二三十米,长度达几百米。据估算,其生物量可能有6亿至10亿吨。”考察队员李帅介绍,南极磷虾还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特性,一般白天下沉、夜间上浮。

作为南极特有物种,南极磷虾以浮游植物为饵料,本身又是鲸、海豹、企鹅等动物的主要食物,堪称南极生物大厦的基石。捕捞磷虾样本是南极考察的一项常规任务,对研究南大洋生物食物链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航次,我们在南大洋完成近20个站位的磷虾拖网,获取磷虾样品超过11万尾,主要包括南极大磷虾、晶磷虾、长臂樱磷虾和三脊刺磷虾。”李帅说。

底栖动物:丰富而独特的“海底居民”

图为南极海域节肢动物。新华社发(牟剑锋摄)

海蜘蛛、海参、海鞘……“雪龙2”号船载实验室内,考察队员牟剑锋正在清点刚打捞上来的底栖动物样品。

牟剑锋介绍,相比其他海域,南极海域的大多数底栖动物类别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因为地理环境特殊,物种特有性也很高,如南极已经记录的海绵动物有300多种,南极特有种有173种。

多次参与南极考察,牟剑锋见证了我国底栖生物调查工具的更新进步。“目前我们在南极海域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箱式取样器和三角拖网,可以定量或半定量计算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他说,“随着技术发展,可视设备也已逐步应用到南极底栖生物调查中,既有助于发现未知物种,也能让我们对底栖生物的摄食方式、运动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

中层鱼:海洋食物网的中间环节

图为考察队员将拖网打捞上来的中层鱼进行分类。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在甲板捞起渔获,再赶到实验室,按照类别和大小将中层鱼样品做好分类记录,是考察队员张文超在大洋调查期间的工作日常。

“南极中层鱼类通常指生活在水深200至1000米之间的鱼类,常见的主要有深海鲑科、灯笼鱼科等。”张文超说。“它们既是磷虾及其他浮游动植物的捕食者,又是犬牙鱼等肉食性鱼类及海豹等哺乳动物的主要饵料,在生态系统中承上启下,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南极特有的寒冷环境下,它们通常生长缓慢,寿命较长,对环境的变化敏感,具有很强的环境脆弱性。因此,对南极中层鱼的研究,是理解环境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一环。

“此次考察,我们已获取1000余尾中层鱼类样本,回国后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张文超说。

海洋哺乳类动物:畅游南大洋的“水中精灵”

图为走航期间拍摄到的座头鲸。新华社发(马志远摄)

考察队员马志远常常在驾驶台的舷窗边远眺,有时一待就是小半天。有所发现时,他会迅速举起长焦相机,对准海面按下快门,做好记录。

在南大洋阿蒙森海区域开展海洋哺乳类物种多样性观测和调查,是他的科考任务之一。结合多年观测数据,这项工作能够为评估南大洋海洋哺乳类动物的种群数量与分布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南极生物多样性。

食蟹海豹、威德尔海豹、座头鲸、南极小须鲸……在他的记录表上,写满了走航途中目击到的各种海洋哺乳动物,时间、坐标与数量都有记录。

“我和同事目击到哺乳动物共计800多头次,记录到6种鲸类物种,4种鳍脚类物种。其中,座头鲸和食蟹海豹数量最多。”马志远说。

相关文章

只有雌性也能繁殖!我国科学家首次破译钩盲蛇基因组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需要“父母双方”才能繁衍后代,但有一种蛇却是个“例外”——它就是钩盲蛇。全球所有的钩盲蛇都是雌性,无需交配就能独自生下后代!最近,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首次破译了钩盲蛇的基因组,揭开了这场进化奇迹的奥秘,该研究成果于今天(3日)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这种体长仅
2025-04-03 09:30:00

纪太旺:十年坚守,打造动物疫病防控“健康防线”

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坚守初心,埋头耕耘,恪守“从动物源头阻断疫病传播,筑牢动物疫病防控‘健康防线’”的理念和铮铮誓言,守护人与动物健康。他就是兰州市红古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主任纪太旺。1987年出生于河南省鹤壁市的纪太旺,先后在河南科技学院攻读动物医学本科,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攻读预防兽医学专
2025-04-02 13:12:00

来自4.8亿年前 科学家发现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层孔海绵化石

央视新闻客户端 层孔海绵是奥陶纪-泥盆纪(古生代)标志性的浅海造礁动物之一,在礁构建中的作用、生态地位和地理分布上类似于现代珊瑚。在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晚期(距今4.6亿年前),层孔海绵几乎同时融入热带至亚热带气候区的全球礁生态系统。因为受到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海洋生物多样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礁生态
2025-04-01 07:34:00

蟑螂“上新”?3个蜚蠊新物种被发现,研究人员:存在较高携带病原体的风险

近日,国际动物分类学专业杂志ZooKeys刊发论文,报道中山海关技术中心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并命名的3个蜚蠊新物种-白骨螱蠊Nocticola baiguensis、心形螱蠊Nocticola cordiformis、翅突螱蠊Nocticola appendiculata,一举将中国动物分类鉴定检索表中
2025-03-31 20:32:00

来凤:金祈藤茶产能全开 核心产品订单量突破400万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梁思梦)今年第一季度,湖北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责任公司迎来了开门红,核心产品订单量突破400万件,生产车间火力全开,全力保障市场供应。近日,走进金祈藤茶生物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映入眼帘。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运转,一
2025-03-31 16:31:00

“异宠”流行,市场规模近百亿元,但需注意—— “异宠”不可随意宠

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异宠店,顾客用手机拍摄狐獴活动。记者 史志鹏摄灵活多动的花枝鼠在饲养者肩头蹿来蹿去、会“飞”的蜜袋鼯从柜子顶部滑到店主手掌心、恒温造景箱里鬃狮蜥慵懒地伸出一只爪子向前迈……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花鸟虫鱼市场,五花八门的“异宠”被顾客围观挑选。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变化和个性
2025-03-31 10:04: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