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是现代童话之父安徒生220岁的生日,今年也是安徒生去世150周年,这一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发布了《安徒生童话与故事全集》一书,全书根据丹麦汉斯·雷兹尔斯出版社1992年纪念版译出,收入安徒生传世童话故事157篇,丹麦画家威廉·佩德森及洛伦兹·弗罗里希插画作品500余幅,“国际安徒生大奖”“丹麦国旗勋章”“翻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欧文学研究专家石琴娥丹麦文直译。在这本书的导读中,石琴娥介绍了安徒生的人生故事,还为读者们讲述了安徒生作品来到中国的往事。

《安徒生童话》是国内读者们最熟悉的童话作品集之一,《海的女儿》《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童话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他也是在国内知名度最高、译介作品最多的北欧作家之一。安徒生出生在1805年,1875年因病去世,安徒生因为长着细细的眉毛和单眼皮的眼睛,过去常被人说“像个中国人”,但实际上,在安徒生去世40年后,他的作品才首次漂洋过海与中国读者见面,安徒生的童话还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颗闪亮的星。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主编的《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中的介绍,1913年周作人首次把安徒生的名字带到了中国,1913年8月,周作人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发表的《童话略论》中提到安徒生,当时的翻译是安兑尔然,同年周作人在杂志上发表了《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首次向中国的读者介绍了安徒生其人。1914年,刘半农在《中华小说》第七期中发布了滑稽小说《洋迷小影》一文,他在题记中陈说缘起:“是篇为丹麦物语大家安德生氏(一八〇五至一八七五)原著,名曰《皇帝之新衣》,陈义甚高,措词诙诡。日人曾节取其意,制为喜剧,名曰《新衣》,大致谓某伯爵崇拜欧人,致贻裸体之笑柄。今兼取安氏原文及日人剧本之义,复参以我国习俗,为洋迷痛下针砭。但求不失其真,非敢以推陈出新自诩也。”《洋迷小影》是从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改编而来,又参考了日本剧作《新衣》剧本,根据中国的习俗进行二次创作,小说讲述的是某游学归国的公子嗜洋成性、崇洋媚外,两个外国人投其所好骗他有一种特殊的布料做的衣服可以随时变花纹,还能鉴别善恶,公子信以为真赤身裸体招摇过市,就算被人耻笑亦执迷不悟。
1918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之九》中收录了《大小克劳势》和《国王之新服》等六篇,用文言文翻译。1919年1月,《新青年》第6卷第1期刊登了周作人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引起很大的反响,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过积极的作用。1924年首部白话文版的《安徒生童话》由赵景深翻译,次年的《小说月报》八、九两期连续推出《安徒生号》,在我国第一次全面介绍了安徒生及其作品,此后安徒生童话的译作、研究遍地开花,曾翻译过安徒生作品的文坛大家、翻译大家如云,郑振铎、茅盾、任溶溶等都翻译过安徒生作品,直至今日新的安徒生作品翻译和研究专著还在不断的出版。
距离安徒生发表第一部童话《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已经近两百年了,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依旧能从安徒生童话中获得思考和乐趣,安徒生的童话、诗歌、剧作等等文学作品也都纳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时代变化发展的越来越快,读百年前的童话还有意义吗,石琴娥在《安徒生童话与故事全集》中写道:“在新的世纪里,不管社会有多大变革、进步,科学有多么发达,经济有多么繁荣,人类更需要完善其身,提高素质,加强修养和陶冶情趣。这并不是能毕其功于朝夕之间的事情,而是需要漫长的时间,从各方面培养提高,这是一个从小开始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安徒生的作品在内的童话就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在保持纯正的赤子童心和增强幻想和想象力方面。安徒生只是孩子们的朋友,安徒生之为安徒生就是因为他讲童话故事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赢得了未来的一代,而且还在一代又一代地赢得下去,他的不朽也正在于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