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余胜容、实习生苏文苑报道:4月8日,广东海洋大学在湛江市举办海水种业科技成果发布会。发布会上,广东海洋大学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在海水种业领域的系列突破性成果。据介绍,近年来,该校通过设立“揭榜挂帅”项目机制,集聚优势科研力量,深化校地企协同创新,在水产良种选育、海洋牧场适养品种开发等关键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为我国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突破人工繁育技术
大黄鱼种业版图拼齐
在备受关注的硇洲族大黄鱼繁育领域,广东海大科研团队继2025年初成功实现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从0到1”的突破后,此次进一步公布了规模化繁育技术成果。据介绍,该团队针对这一栖息于50-60米深海、驯化难度极高的“粤味珍品”,通过精准模拟洄游生态环境,创新亲鱼培育与人工催产技术,目前已稳定培育出7万尾苗种及约100万尾仔鱼,为这一中国三大大黄鱼种群中最后未实现规模化养殖的“深海遗珠”产业化奠定基础。
同时,团队在热带高端海水鱼育种领域上再传捷报,成功突破章红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高端海水养殖品种的种业空白。这两项技术的突破,标志着广东海大在“深蓝种业”攻坚中取得标志性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色海水鱼产业提供了 “海大方案”。
攻克种质退化难题
新品种构建全产业链优势
针对水产养殖种质退化这一行业共性难题,广东海大团队深耕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出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扇贝“橙黄1号”、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等3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其中“兴海1号”对虾具有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等优势,已在华南地区推广养殖,显著提升产业效益。
在深远海养殖领域,该校率先突破生蚝中远海规模化养殖技术,构建“陆海接力”养殖模式,推动传统贝类产业向深蓝拓展。这些成果构建起从“育繁推”到“养加销”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助力广东打造现代海洋牧场种业高地。
校地企协同创新
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发布会上,该校党委书记杨洲特别强调了校地企协同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广东海大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与湛江、宁德、珠海等地政府及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例如,硇洲族大黄鱼繁育基地落地湛江东海岛,实现“实验室到鱼塘”的无缝对接;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年带动产值超10亿元。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一条鱼也大有可为。”正如该校科研团队在硇洲族大黄鱼培育中所践行的,广东海大正以种业创新为引擎,推动“蓝色粮仓”建设迈向更深蓝成果。随着这批海水种业成果的转化应用,预计未来3-5年,硇洲族大黄鱼等特色品种将陆续走上百姓餐桌,助力构建多元化优质蛋白供给体系,为我国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海大智慧”。
编辑:郑健龙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