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非遗出道:五指山毛道乡黎族扎染&藤编艺术展启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9 19:22:00    

南海网3月29日消息(记者 余育桑)3月29日,伴随着2025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浓厚氛围,五指山毛道乡黎族扎染&藤编艺术展在五指山市三月三大道檀溪展厅正式启幕。这场展览不仅展示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融入现代的表达方式让非遗技艺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

黎族植物染&藤编艺术展启动仪式。记者 黄东光 摄

活动现场走秀表演。记者 黄东光 摄

据了解,此次展览主题为“我们的表达”,展示作品由25位知名艺术家和15位黎族手艺人共同创作完成,展示时间为三个月。展示现场,精美的扎染和藤编作品以装置、场景、平面作品、手工艺品、衣物等多种跨界艺术形式,借助架空层和自然对话的展览空间,将传统的生活器具转变为文化符号的当代表达。

黎族植物染。记者 黄东光 摄

“黎族阿姐们的手工作品非常具有民族气息,又充满自然的生机,她们与艺术家的共创,能实现互相学习互相转化,既点亮了艺术家的灵感,也传播推广了黎族手工艺人的技艺。”本次展览艺术指导、共创艺术家薛明说,在共创过程中,他感受到了黎族手艺人洋溢的创作热情和朴素自然天成的个性审美。

市民游客观展。记者 黄东光 摄

毛道乡党委书记黄凌凤表示,五指山毛道乡黎族扎染&藤编艺术展不仅展示了毛道乡丰富的非遗,也为观众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的机会。下一步,毛道乡将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以非遗兴乡,助力乡村振兴。

毛道乡党委书记黄凌凤。记者 黄东光 摄

策展负责人杨运金介绍,为了让“我们的表达”表达更充分,本次展览分为旧·时光印记、编·匠心之巧、染·自然之色、伴·艺术共生、境·自然对话、溯·故事之源、共创·市民表达、市集·手作之美八个单元的展览和互动内容,后续还将制作专门的《我们的表达》展览画册。

此外,展览还设置了一个小市集,观众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各种独特的文创商品,体验到令人惊叹的植物染及藤编艺术。开幕当天,展览还举办了免费的扎染和藤编体验活动,让观众亲自动手尝试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技艺,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黎族植物染。记者 黄东光 摄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美院艺术设计学院同毛道乡合作成立教学实践基地在现场正式揭牌,该基地将构建"非遗活化-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产业转化"四维体系,助力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相关文章

清明踏青:穿越时光的芳菲之约

作者:段珂妍清明,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哀伤,与王维诗中“新火起新烟”的新生之意相互交织,构成了清明独特的文化叙事。“清明”之名,源自《岁时百问》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描述,它不仅反映了
2025-04-05 08:08:00

茅奖IP如何“一鱼多吃”?专家热议《北上》的多渠道改编经验

“文学与艺术的双向赋能——茅奖IP《北上》的多渠道改编”专题研讨会日前在北京文联艺术工坊举行。本次研讨会是“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5精品研推工程”第一期。《北上》是著名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201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
2025-04-03 12:43:00

郁勃纵横间,再读吴昌硕钱瘦铁与桥本关雪的艺术传承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东亚文化版图上,吴昌硕(1844-1927)、钱瘦铁(1897-1967)、桥本关雪(1883-1945)构成了艺术史上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三角交往范式。有着明显师承关系的三位艺术家以金石书画为媒介,在中日艺术长河上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廊。澎湃新闻获悉,湖州市美术馆近日新呈现的“
2025-04-03 08:37:00

健康减重该怎样吃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燕京)吃美食是快乐的,拥有理想的身材也是快乐的,但是在减重过程中两种快乐似乎不能并存。如何才能吃得快乐同时还拥有理想的身材呢?记者采访了上海市朱家角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季黎明教授和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体控与健康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健康促进基
2025-04-02 19:47:00

今年一季度A股新开户747万户 同比增长31.7%

央广网北京4月2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记者从上交所获悉,2025年一季度,A股账户新开户数量合计747.14万户,较2024年同期的567.1万户同比增长31.7%。数据显示,2025年1月、2月和3月,A股账户新开户数量分别为157万户、283.59万户、306.55万户,环比快速增长。(数据来源
2025-04-02 19:18:00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职教中心构建“劳动教育+专业+文化+产业”生态圈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李多海)春日暖阳,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临泽职教中心的校园农场里,一派热闹景象。“党员教师带着我们种下‘红色责任田’,这些蔬菜会送给助残服务中心,劳动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高二学生孙楠边浇水边说,脸上扬起了笑容。“搬一箱打印纸比举哑铃更练臂力!”在
2025-04-02 19:01: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