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志峰 郑宇
3月15日,“新时期建筑与土木工程大类学科建设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在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举行。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9所成渝地区高校以及燕京理工学院、成都文理学院等9所民办高校的建筑与土木大类学科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共同探讨新时期建筑和土木大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论坛现场。记者 郑宇 摄
今年2月,山东大学发布的“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提到,该校金融工程、世界史、土木工程等27个专业暂停招生。此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撤销了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一些考生填报志愿“望土木而却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万民教授也关注到这些现象。在他看来,土木工程传统建造产业已经从建造为主的阶段进入到建造与维护健康管理,也就是保养、检测、维护、修理并重的新阶段。他说,土木工程学科也应当从传统的土木工程建造向土木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转型。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万民教授。记者 郑宇 摄
作为一名从事建筑与土木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的学者,赵万民坚信,建筑和土木工程大类学科将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只是随着城市不断地更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未来的建筑与土木将更加聚焦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他提出,应对时代的新要求,大建筑与大土木学科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好工科、计算机、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更加注重如AI等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前到企业或者一线单位去了解行业的最新变化和要求,不断学习文化和社会学知识,包括与人交往的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等。
“‘好专业’‘差专业’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定义,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郭辉副教授表示,建筑和土木工程大类学科专业目前可以说是来到了一个“转型期”。在他看来,未来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培养,要更加注重审美的提升,比如在建筑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不光好看,还要打动人。建筑要回归到关注人的本身,而不是关注冷冰冰的建造空间。
郭辉还提出,不仅是现实世界,包括游戏等场景中的AI、VR虚拟空间,其中的人居环境也需要大建筑类、大土木类的基本知识去构建。所以,未来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更要去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特殊群体,比如一些患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通过环境去改变和改造,残疾人的出行问题需要更多有温度无障碍设施和人性化去引导等。
本次论坛由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鲁班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