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作 者:正风
最近几天,长三角的两个重要城市接连召开了两场极为重磅的大会,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一是3月25日在上海召开的“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二是3月26日在南京召开的“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
从命名就能看出,两场会议均涉及了投资促进的议题,具体内容上也都涉及到了科技创新以及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再加上近乎同时召开的时间节点,我们不禁好奇,两地接连召开这样两场主题相近的大会,是偶然还是必然,背后又反映出了哪些深层信号?
结合国家的战略举措以及全球科技浪潮下的城市竞争态势来看,可以明确地说,上海与南京近乎同时举办科创和投促大会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中国城市的“优等生”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重构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以前往现场参加的“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为例,从全球产业链竞争、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长三角城市协同创新三个方面,和你讲一讲这两场大会背后的深层逻辑。

千亿投资,百余项目,直指原始创新
观察下来,务实可以说是“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的一个鲜明特征,即这场大会不仅传达出南京致力于发展科创产业的决心,同时也亮出了诸多实实在在的落地举措证明了南京所言非虚。
例如,大会上共有102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计划投资总额达1300多亿元。此外,大会还宣布成立南京市产业招商中心并发布《关于加强引资稳资 推动招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签约项目中,有不少是主导产业重大项目以及示范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是涉及到关键技术攻关以及突破“卡脖子”难题的项目。
例如,总投资额达百亿元的国网电科院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区项目,旨在打造引领高性能计算时代的芯粒封装生产基地的华天国产先进芯粒集成项目,还有诸多涉及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项目。
我们知道,这些重大且关乎到未来的项目有一个核心特点,就是难且重要。很多项目要解决“卡脖子”技术痛点的问题,要进行技术攻关,要涉及“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有多重要呢?此前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东升教授交流时,他的观点让人印象颇深:
“过去,我们通过大规模的代工制造形成制造业产业集群,又通过大规模地推出本土品牌,在一些与市场、消费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相关的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因为这些领域基本上都是由市场驱动的,我们通过大幅让利的办法从美国及其盟友那里获得全球市场的准入权,通过全球市场养出了持续进步的技术。
但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就像是你开出了一朵鲜艳夺目的花,而这朵花一直插在别人的花瓶里,靠着别人给它提供的营养液生存,没有自己的根。”
这句话背后的寓意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是以基础研究为根基的,“从0到1”的原始创新,而不是在别人已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做一些局部突破,也就是所谓的跟班式研究。
这一点,南京可谓深谙其道。
再往前看几天,3月23日,南京市长陈之常亲自率队,赴北京参加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其中的一个重要动作就是拜会部分跨国企业高管,希望能与一众优秀外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谋发展。
包括这次大会前夕,南京也展开了一系列跨国企业对接活动,希望能在新能源、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借助跨国企业在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为南京产业链的升级赋能。南京市投促局也与德国默克中国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旨在推动新药研发和医疗器械制造等新业务和投资项目在宁落地。
不难发现,无论是这场大会的签约项目,还是此前南京市的一系列投促动作,这些其实都反映了南京在科创投资方面的一个重要特质,即迎难而上,敢于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高度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力争在半导体、生物医药和高端零部件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显然,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南京将自身定位成了一个“攻坚先锋”的角色,致力于从“跟跑”向“自主定义”的身份转变,高度展现了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的责任与担当。这无疑是值得点赞与肯定的。

耐心耕耘必有收获之时,
南京的战略定力
“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有一个特点,即通过“1+3+N+X”系列活动架构(1场开幕式+3场企业圆桌会+N场洽谈对接活动+X场主题活动)构建起一个“规则对接—场景开放—资本融通”的国际化生态链,侧重于场景开放与国际化资源整合,这也是上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一个重要方式。
而从“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推出的各项举措来看,南京则有所不同。
例如,大会上南京晒出了其在智能电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机器人等领域贯通式转化科技成果,并揭牌了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南京科技成果转化学院、南京(江北新区)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表达出了坚定支持科技创新工作以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心。
也就是说,相较于上海的场景开放和资源整合,南京其实更侧重于前沿技术成果的转化,而且转化的往往还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如生物医药和关键零部件等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的项目。
回顾下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南京的确是有着有很大的发言权。
此前几年,南京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并出台了相关制度。去年8月正式出台《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发布了22条切实举措。
目前,南京已初步构建形成了科技成果“产出—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工程化转化—企业孵化”的全链条转化流程,并持续探索“高校院所主导科研成果转化、企业主导科技创新合作、政府主导科创生态优化”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包括这次大会上宣布成立的四大攻坚推进办中,生物医药产业攻坚推进办就明确提出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生物医药分中心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也提出将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信息通信分中心,打造国内领先的信息通信成果转化平台,可见南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关注与重视。
进一步来看,在依托高校资源培育本土创新企业方面,南京的表现的确很突出。
例如,截至2024年,依托南大资源孵化企业达600余家,其中有约50家校友企业上市。如今,一批批优秀的“南大系”创业者也已成为南京的一张张亮眼名片。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些投入大、周期长的项目其成果转化周期往往5-10年的时间,且不易为普通大众所熟知。为什么互联网上有人会觉得南京的科创声音似乎有点弱,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
但谁都不能否认,南京走的这条聚焦于长周期领域的突破道路不重要,可以说,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南京相信的是耐心耕耘必有收获之时,走的是一条专注、坚韧、沉下心来做实事的道路,流露出了浓厚的长期主义精神。
协同发展,互利共生,
长三角城市有望形成新格局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当我们把上海和南京的这两场大会以及两座城市在科创领域的优势进一步结合起来看时,有这样一个信号也是很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在上海与南京的带动下,长三角地区有望形成一个“创新共同体”,区域内的各城市之间或将展现出协同发展、功能互补、互利共生的面貌。
比如,南京可以依托领先的智能电网产业与上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形成“场景—技术”闭环,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还可以共同构筑起绿色低碳产业链闭环。
再比如,南京高达1.3万P智能算力可以支撑上海快速发展AI大模型产业和元宇宙应用场景,而上海的大模型技术又会反哺南京机器人产业化的需求,形成“算力研发—场景验证”良性循环。
还有,当南京的“贯通式成果转化体系”(产出—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工程化转化—企业孵化”)与上海的“场景经济”(研发攻关—中试孵化—试点应用)相结合后,也很可能会形成“创新成果—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协作。
更大的维度来看,南京在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卡脖子”难题上的突破,可以保障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上海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可以降低技术封锁风险。二者协同发展,也能够形成一种“安全—开放”的双循环范式。
由此可见,在这轮城市竞争中,上海与南京之间虽都聚焦于科创和产投,但背后的发展逻辑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而这种差异又恰好避免了二者陷入区域内卷式竞争,这样一种从“虹吸竞争”转向“生态共生”的逻辑,无疑也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提供了一条可供参照的健康且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结语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上海大会与南京大会背后,既是两座城市在科创和投促方面的同频共振,也是科技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既要通过硬核创新突破技术封锁,又要通过制度开放融入全球体系。
包括二者所流露的互补、协同和共生等信号,也证明了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比拼可以不是一场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一场“你中有我”的生态交响。想来,这种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面貌,也正是中国在这轮全球科技竞赛中取胜的智慧所在。
毫无疑问,在大国科技崛起的篇章中,在城市科技竞争力的良性比拼中,上海与南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转自: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