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2025年“中国航天日”活动中,我国首款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的升级迭代产品——软硬一体化大模型“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正式亮相。它有望打破以往大模型应用对服务器及配置环境要求高、投入成本高的问题,并大幅降低人工智能应用于航天场景的成本。
卫星数量爆发,AI帮忙管理
随着卫星互联网、千帆星座等计划的加速推进,我国进入卫星密集部署阶段。由于卫星数量的增加,“航天+人工智能”成为必然的技术趋势。
去年10月,为应对卫星管理数量级变化,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天塔”)发布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首次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在航天领域的产品上,运用AI帮助用户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轨道计算与分析、指令代码生成等航天器在轨管理工作。
去年底,“华山”大模型应用于“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轨100多颗卫星的管理中。中科天塔总经理曾伟刚说:“通过人工智能,我们看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卫星管理可能性。”
开箱即用,综合成本降低逾50%
此次发布的“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配备了“华山”大模型基座、提供国产自主可控硬件平台方案,还融合了知识库、知识图谱及配套工具,可“开箱即用”,提供便捷的菜单式服务。
据介绍,该模型可帮助用户省去算力估算、大模型适配以及设备环境调试等环节,降低了大模型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门槛,应用综合成本降低可达50%以上。
该系统使用国产自主可控硬件平台方案,从核心芯片到关键组件实现国产化替代,并支持本地化部署。尤其在卫星发生异常时,能迅速分析故障现象、追溯根源并提供解决方案,降低故障对航天任务的影响。
目前,“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已经进入产品测试阶段,后续将开放样机试用,根据用户反馈持续迭代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