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平区、皇姑区、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的57条道路有了名字——堤春街、和雅巷……这些道路的名字优美、雅致,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
这些街巷如此好听的名字是如何诞生的?给街路命名的规则又有哪些?3月27日,记者采访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深入了解地名背后的故事。
道路命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条条新的道路便会诞生。道路名作为最稳定的地名之一,关联着家家户户的住址蓝牌,进而也关联着生产生活中的各类证照证件。因此,为道路赋予名称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是一件需要综合考量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作。
“命名前,我们要到现场去实地逐条勘验,要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意见,并邀请市级地名专家库的专家学者们进行论证,还要履行社会风险评估及合法性审查等程序,最终由各区人民政府形成命名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审批结果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最终由市民政局依据批复向社会发布公告。”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韩冰介绍。
四大命名规则让街巷“扬名”
据介绍,近期公告的57条道路的命名规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沿用区域性命名规则命名道路。比如,和平区老城区以经纬路和城市名字命名道路;沈河区、大东区大多留存历史文化类地名;皇姑区、于洪区以山河湖海命名道路;铁西区以工业为核心布局街路地名;苏家屯区以花草树木形成命名体系;沈北新区围绕蒲河开展道路命名;浑南区则结合创新科技和历史遗迹进行道路命名。此次新命名道路时,皇姑区和于洪区就延续了以山川、水系命名的规则,命名了桃江街、楚江街、骊山路等。
第二类是依据地理实体位置命名。这类地名更注重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尽量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反映城市的风貌。比如,位于浑河堤岸的道路命名为堤春街、堤风街,让地名有了“浑河堤岸春风拂面”的画面感。
第三类是体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地名。比如,和平区的和雅巷、宝湾路,皇姑区的增才巷、富博巷,可以说都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情实感,也更具有烟火气。
最后一类是沈阳市近年来一直大力保护的历史地名。市民政局在道路地名中,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一些传统村落和历史地名的印记,比如下伯官路、满堂路。下伯官路位于伯官地区,附近有汉魏时期的墓群遗址,历史非常悠久;满堂则是努尔哈赤后人聚集的地方,其居住的沟塘被叫作满塘,后来取吉祥的意思,演变为满堂。此外,还有像小甸子街、桑林路、干河路也都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名字。
新路牌在这个春天与大家见面
“随着时间的更迭和空间的变化,有些地理实体已经消失了,但我们希望通过道路的命名,让‘老地名’焕发‘新生机’。”韩冰说,“市民政局也将通过建立道路地名采词库、制定道路命名规划等方式,不断提高和优化道路命名的管理水平,让沈阳的街路更有历史、有文化、有生机,同时也更有故事。”
采访最后,记者提出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到这些新的路牌处打卡拍照?”
韩冰说:“地名公告发布后,相关的各区将会陆续将地名标志安装到所在的道路上。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路牌,将在这个春天陆续与市民朋友们见面。”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一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