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付江 郭超英 制图 付魏
从一块黑漆漆的煤矿石,到一块银白色带着星星光泽的金属块,展厅里不过相隔几步路,却浓缩了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化学”)60年的发展历程。
银色的金属是铬,作为一种有着广泛用途的功能性材料,被业内誉为“工业味精”。铬盐的提炼难度大、生产工艺复杂。银河化学拥有行业领先的“独门绝学”——从铬矿到铬盐再到铬金属全产业链。
这里产出的产品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年产值达70亿元。这样的龙头企业就藏身于绵阳的丘区小镇,不沿边不靠海,远离原料地以及市场,却能领跑行业。
4月9日,川观新闻记者来到银河化学,了解银河化学从一所县级煤矿华丽转型的“独家秘笈”。

该省省 该花花
“小镇龙头”的成本哲学
4月9日上午,从绵阳市区出发,行驶近2个小时后,穿过大片的油菜花田,川观新闻记者来到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远处的龙门山脉渐渐清晰,近处是高大的烟囱和罐体,提醒着人们即将抵达这座员工超1700人的大型厂区。

银河化学厂区。郭超英 摄
踏入银河化学的大门,入眼的是马赛克外墙、蓝色玻璃……仿佛时光倒流至上世纪90年代。“不好意思,最近办公楼空调漏水,正在维修管线。”银河化学纪委书记罗明指向一栋贴有白瓷砖、镶嵌着蓝色玻璃的办公楼向记者解释道,这栋修建于2000年的办公楼眼下迎来了首次大修。
在这座复古大楼旁,上演着极具科技感的一幕——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坐在两块大屏幕前,随着他晃动座椅前的摇杆,屏幕中一台装载机正将铬矿石运到指定位置。“这是我们的远程遥控装载机,操作人员不用进车间,像玩游戏一样就能完成装载作业,不仅提升效率,还能减少吸入粉尘,改善作业环境。”操作手郭飞说。

工作人员远程遥控装载机。郭超英 摄
这种强烈的新旧反差感,在园区里随处可见——办公楼安装着上世纪90年代的铝合金门窗,无人驾驶小车载着物料,穿行在自动化车间……
银河化学前身是成立于1965年的国营安县雎水煤矿。展厅里老照片记录着矿工肩挑手扛运煤的现场,其中一张图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是员工用简陋的设备自建了一条轨道矿车。靠着拼搏精神和自研设备,雎水煤矿一度年产煤达到10万吨,成为行业模范。
“这体现我们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自力更生与节约,一个是重视研发和创新。”罗明说。
如今,银河化学每年会拿出不少于1000万的专项资金,进行技术投入与研发,以及智能化改造。

工作人员在大数据中心值班。郭超英 摄
不沿边 不靠海
靠转型连换三条“赛道”
四川深居内陆,也远离非洲铬矿主产地。为何行业龙头在这里诞生?银河化学轮值总经理唐双全向记者娓娓道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雎水煤矿面临煤炭资源枯竭,企业为了生存选择转型求变,视线锁定到了煤矿的下游——水泥产业。
1985年,雎水煤矿建成第一条水泥生产线。随着水泥产业竞争加剧,一个偶然机会,水泥生产线制造商介绍了工艺有一定相似性但附加值更高的铬盐化工。
当时,国内铬盐化工正在起步,百舸争渡。银河化学这个新玩家,却有着一股拼劲。“我们先后经历了资源枯竭、产能过剩,始终有一种危机感和拼搏精神。”唐双全说。

技术员在实验室做实验。郭超英 摄
此后,银河化学以铬盐为主导产业,积极延伸至精细化工领域。而铬作为“工业味精”,其广泛用途又为银河化学带来新的机遇。
铬可防止钢材生锈,是不锈钢的关键成分,在制造高性能合金领域,它有耐蚀性、高温稳定性和高硬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此外,铬与其他元素结合能形成多种颜色,在织物、涂料、印刷等行业备受青睐。“马路上的黄色标志,这个颜色就叫做‘铬黄’,可以说铬几乎无处不在。”唐双全说。
由此,银河化学围绕铬上中下游布局,包括铬盐系列、铬系材料、铝钒材料、维生素系列、硫酸系列等5大赛道,延伸出20多种产品。
啃下技术硬骨头
将矿石“吃干榨净”充分利用
在银河化学的高纯脱气铬车间,川观新闻记者见证了一块纯度达到99.99%的铬金属诞生过程。
通过自动化装置,只需3个人就可以负责整个生产线。伴随着设备的轰鸣声,将铬中的氧氮等元素脱离,一块块闪烁着星光的铬金属就诞生了,每公斤售价在14—20万元之间。

技术员检查真空炉。郭超英 摄
铬矿进入银河化学的大门,就会被彻底转化利用,“吃干榨净”。煅烧后的矿渣,含有伴生的铝、钒等元素,企业通过全效高值化利用技术,可以将铝、钒提取出来,变废为宝。
充分利用,不止于金属元素。生产过程中,需要酸碱,银河化学引入循环利用装置,将过程中产生的碳、硫、钠循环利用,未来有望成为行业内首家无废企业。
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如今,银河化学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中产业结构最完善的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产品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实现了铬、钒、铝、铁高值化利用。
【记者手记】
传统产业同样是沃土
走在银河化学的核心厂区,时常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冲击感,老式办公楼与自动化车间并存。极具年代感的厂区里,AGV无人转运车在一趟一趟地来回奔波。这家从煤矿转型而来的企业,用六十年完成了从“人工挖煤”到“远程操控”的跨越,其蜕变历程令人感慨。
一块矿石在这里被科技“吃透”,衍生出十余种产品,这种对资源的极致利用,正是中国制造向“绿色智造”转型的缩影。三次转型、九大改革,银河化学用行动证明: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沃土。
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他们不仅认同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更是将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
或许,这家企业的生命力,就藏在一代代员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执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