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许大立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的这本文艺随笔集中大多数文章并非评论家眼里的文艺评论,我也从未视它们为正统的文艺评论或文学评论,而将它们统称为文艺随笔。

这些是应约或者应景写出来刊登于各类报刊上的文章,但我没有想到能集辑成册。如若不是朋友们、读者们一再鼓励,我是没有心情和精力去做这些事情的。
再者,本人并非大学中文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顺理成章,也就没有接受过文艺理论科目最基本的启蒙,这是我的“短板”。
既如此,本人断定不可能成为正宗的文艺评论家,因为我连文艺评论最基本的要素都没掌握,还奢谈啥理论?
文友怼我说,那你这一大叠子文章是哪里来的?笑答:所谓随笔,就是随时把大脑里突然冒出来的千奇百怪的念头和想法用笔(当下用手机)记下来,没有多少规矩,稍加整理,再成文,如此而已。随心,随意,随缘,随时……如果这些想法牵涉到文学艺术,不就成文艺随笔了?
正因为如此,每每有人约请我写评论或者写书序之类,我是一定要推诿的。必定会用我不是科班我不擅长此类来婉拒;实在推不掉或者曾有求于人挨不过面子,往往作痛苦状,勉强画一篇敷衍了事。
哪知敷衍了事下来还敷衍出来一点小小的气候,上至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作家网和《长篇小说选刊》《文汇报》《文学报》《啄木鸟》等京畿要地报刊网络,下至地方上的《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法治报》和上游新闻等各类报纸网络,近年来发了不少拙作,于是源源不断有人送书来让我先读、让我“敷衍”。
其实,敷衍文章倒是不难,难的是熬更守夜读那些几十万字一本的长篇大作。
暮年读书,老眼昏花,一个人枯灯寡熬。遇上好文章好文笔还能打个激灵,若遇上粗俗平庸佶屈聱牙之类,那真是在敷衍老夫的命。
后来发现倒是那些电影戏剧好写一些,也就三两时辰,抖擞精神就是,人生百态,飞机大炮,天南海北,打情骂俏……所以后来我干脆多写了些戏剧影视评论,倒是轻松愉快了不少。
我这一生已经在文学界、新闻界“敷衍”了数十年,朋友们鼓励我把近年这些文字集辑成册。友命难违,那就再“敷衍”一回吧。
写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尽责任,记录历史;另一方面是为了磨炼大脑,预防老年痴呆。所以,这类文字自然难入专业文艺理论家之法眼,但也许可作报纸副刊应急之用或补白所需。
谢谢信任我、不断给我露脸机会的朋友们,有茶有酒有书有手机有你们,我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原稿点击>>
【品读】许大立|愿为新时代文学艺术鼓与呼——文艺随笔集《怦然心动》代序-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