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的清晨,阳光轻柔地洒落在巴东县官渡口镇红花岭。这里,原本是一片贫瘠的山地,如今,随着红花岭京援产业园的建成焕发生机。园区内,机器轰鸣声阵阵,工人在流水线上麻利地忙碌着,专注的神情中透着对生活的热爱。
“以前为了赚钱,只能跑到外地打工。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既能赚到钱,又能照顾家里,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工人马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幸福感难掩。
马丹是东瀼口镇大坪村村民,过去全家收入主要靠种地和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更重要的是,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红花岭京援产业园建成后,她通过培训成为巴东县金億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

像马丹这样的故事,在红花岭京援扶贫产业园还有很多。这座产业园是巴东县委、县政府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重点打造的产业项目,目前已入驻了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多家企业,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园区特别开设了技能培训班,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此外,红花岭京援产业园周边的易迁安置户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43岁的龚元喜便是其中之一。他原本居住在官渡口镇楠木园村,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自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他和家人搬到了官渡口镇晴帆园社区,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以前在山里,种点庄稼,养几只鸡,一年到头没得几个钱。现在搬下来了,生活便利多了。”龚元喜对如今的生活很是满足。
虽然不再外出务工了,但他依然能够通过纺织等轻体力劳动,每月获得稳定的收入。
“现在每天都有事情做,既能赚点钱,还能和邻居们一起劳动、聊天,日子过得很充实。”龚元喜表示,搬迁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环境,更让他找到了幸福生活的意义。

随着产业园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据统计,目前园区已带动周边100多名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500元。
在澄澈如洗的蓝天白云之下,宁静秀美的乡村与现代化工业园区交相辉映,展现了巴东乡村发展的新面貌。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工人陆续下班,他们的笑声回荡在山间。
“家乡就是好地方,工作不用去远方”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越来越多巴东百姓的选择及真实感受。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邓雅君 谭明黎 蒋梦玲 梁蕾 向传辉)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