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最新研究:青藏高原中部千万年前历经三阶段植被演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3 15:06:00    

中新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其隆升过程不仅塑造了地形,影响了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并为动植物创造多样化的栖息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宇飞研究员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合作研究,通过孢粉数据重建模型,揭示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距今2430万年至1600万年)期间,历经与冷湿、暖干、冷干三个气候转变相对应阶段的植被演替。

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的植被分布和演替模式。邓涛 供图

这项重要研究为青藏高原中部的植物组成和植被提供更多原始数据,也加深人们对青藏高原隆升的生态影响的理解,相关成果论文近日在专业学术期刊《植物分类学报》(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发表。

采集99份孢粉样本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邓涛研究员表示,伦波拉盆地现在的平均海拔为4800米,盆地内发育厚度巨大的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分为牛堡组和丁青组。本项研究的重点是位于伦波拉盆地论波日山的丁青组,由泥岩和油页岩组成,夹粉砂岩,共采集99份孢粉样本,在66份样本中发现了丰富的花粉和孢子,其中大多数样本计数超过300粒。

论波日山孢粉植物群包含32科40个孢粉形态,涵盖被子植物(25科)、裸子植物(3科)和蕨类植物(4科),分为三个不同的孢粉带。

本次研究的孢粉样本。邓涛 供图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王宇飞研究员指出,此次研究的孢粉组合显示,在渐新世末期至中新世早期,伦波拉古湖周围生长着温带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伦波拉盆地附近存在明显的植被垂直带——高地生长着暗针叶林,低处则生长着喜温灌木。

根据从沉积层序底部到顶部的孢粉形态及其相对丰度分析,揭示出伦波拉盆地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植被演替的三个不同阶段。

三个阶段植被演替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谢淦博士介绍说,第一阶段距今2430万年至2150万年,以松和壳斗科为主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环绕着伦波拉古湖,蓼科等草本植物和凤尾蕨科等蕨类植物在森林树冠下的潮湿地区茁壮成长;高地被冷杉和云杉组成的暗针叶林所占据,而喜温灌木,包括大戟科和芸香科则生长在低处;菊科和藜科在远离水源的草原上占主导地位,并伴生有麻黄和白刺等喜旱分子。这一时期的区域气候以寒冷潮湿为特征,蕨类植物丰度的增加表明水分水平在距今2290万年左右突然提高。

第二阶段距今2140万年至1940万年,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以松、桦木和壳斗科为主,向高地延伸,而暗针叶林收缩;沿着河流和湖泊,桦木和榆木的种群数量增加;蕨类植物在林下大量繁殖。在远离湖泊的草原上,麻黄、白刺和藜科植物不断扩张,表明当地干旱加剧。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气候更温暖、更干燥。研究揭示这一阶段经历干湿条件之间的波动:在距今2040万年和2010万年可能发生了两次突然的湿润事件;突然的干旱事件可能发生在距今2130万年和1960万年。

第三阶段距今1920万年至1600万年,以松和栲为主要类群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从高地退缩,而暗针叶林扩大。在河岸和湖泊环境中,栲树首次出现,桤木种群增加,眼子菜科在浅水区繁衍生息,麻黄和白刺在草原上大量蔓延。与第二阶段相比,第三阶段的气候更凉爽、更干燥,显著的干旱事件发生在距今1840万、1810万、1790万、1730万、1680万、1630万年。同时,桤木、眼子菜和蕨类植物的增加以及栲的出现,表明在此期间局部湿度加剧或伦坡拉古湖扩张。

降水的季节性加剧

王宇飞认为,在远离伦波拉古湖的地方观察到的干旱趋势,加上湖泊周围湿度的增加,可能与这一时期降水的季节性加剧有关。

孢粉数据的共存分析显示,伦波拉盆地的降雨在夏季逐渐集中,流入伦波拉古湖,可能导致湖周围局部湿度升高;相反,其他季节降水量的减少导致了远离湖泊地区的干旱。

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渐新世/中新世之交的生态环境重建。吴飞翔 绘

邓涛总结称,这项合作研究表明,在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青藏高原中部的伦波拉盆地维持着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经历从冷湿到暖干、最终到冷干的气候转变。在论波日山的丁青组地层中发现近裂腹鱼和近无角犀等脊椎动物化石,其重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新的孢粉数据的支持。(完)

相关文章

最新研究:青藏高原中部千万年前历经三阶段植被演替

中新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其隆升过程不仅塑造了地形,影响了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并为动植物创造多样化的栖息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宇飞研究员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合作研究,通过孢粉数
2025-03-13 15:06:00

距今约10万年至4万年!阿舍利石器组合在中原地区首次发现

记者从今天(3月12日)在郑州市举行的2024年度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了解到,平顶山汝州温泉遗址发现了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工具组合,这在中原地区是首次发现,在我国也极为罕见,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空白。阿舍利组合是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的一个代表阶段,因1859年在法国亚眠郊区被发现的圣
2025-03-12 13:55:00

我国北部湾海域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我国北部湾海域的涠洲10-5油气田获得高产油气流,标志着北部湾海域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涠洲10-5油气田位于北部湾海域,距离广西北海市约75公里,平均水深约37米。探井在水下近5000米,获得厚度达283米油气层。这口井测试日产天然气约37万立方米,原油
2025-03-06 05:53:00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又有新发现

28日,由国家航天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牵头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显示,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本次研究样品中玄武岩的主体形成年龄为28.23亿年,源区特征验证了月球岩浆洋模型,且表明形成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作用可能对月
2025-03-01 11:16:00

升温!成都下周直冲19℃

今天,成都又是雨雨雨的一天。据成都市气象台消息,过去一周(2月14-20日),我市多阴雨天气,周平均气温8.6℃,较常年同期偏高0.3℃,累计降水量10.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7毫米,平均雨日数为4.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2天。今年以来(1月1日-2月20日),我市平均气温7.6℃,较常年同期
2025-02-21 20:29:00

为什么国外没有雾霾

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能源使用、交通状况、城市规划和植被覆盖等。不同国家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其雾霾情况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国外雾霾较少的原因:美国的发电厂基本不使用火力发电,高能
2024-12-31 15:56:3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