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江淮大地,千年大运河缓缓流淌,金黄的油菜花恣意绽放。
在江苏宁淮城际铁路项目淮安市洪泽区段内,另一幅“美景”正在展开:工人抓住施工“黄金期”,加快建设步伐。不远处的黄集街道会议室里,淮安行政争议调处中心联合调解组正在为一起行政纠纷组织“最后的谈判”,见证淮安正升畜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勇与黄集街道顺利签下搬迁补偿协议。
笔落之处,希望燃动。刘勇看着协议上鲜红的印章,万千情绪最后化作一句“感谢你们”。
畜禽公司接到“逐客令”
2014年,刘勇与黄集街道签订为期14年的租赁协议,租赁1万余亩集体用地,成立正升畜禽公司,用来经营畜禽养殖、饲料加工。
在街道的支持下,经过几年摸爬滚打,年近50岁的刘勇带着家人将公司运营得风生水起。2019年,为了扩大业务,他办理银行贷款增加投入,引进20万只红毛蛋鸡,接下不少订单,准备大干一场。
2021年,一份突如其来的“逐客令”,让刘勇的好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
一天上午,黄集街道负责人张朝来到公司,神情凝重,和往常明显不同。没等刘勇问个究竟,他便开门见山地说:“老刘,由于宁淮城际铁路施工建设,正升公司的用地范围被划入征收红线,你这公司得搬迁!”
短短几句话,让刘勇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他急红了脸:“这个公司就是我的命根子,半辈子的心血全搭在里面,这么多活禽、设备,一下子要搬去哪里?再说,这一趟搬下来,得花不少钱呐!”
“刘老板,你的难处我都懂,但是铁路交通发展机不可失。早日打通这条连接省会、畅通苏皖的快速通道,是我们淮安人的共同期待。我们会最大限度地为你争取补偿款,并留下搬迁时间。”张朝表示非常理解。
“怎么搬?搬去哪里?”刘勇每天一睁眼,想到的就是让他喘不过气来的“搬”字。
久谈未决突遭“闪电拆”
接到通知后,刘勇将活禽全部处理完毕。但面对不知如何安置的设备和闲置厂房,以及银行贷款压力,刘勇一家苦不堪言。
为了不影响铁路工程进度,2024年1月,黄集街道迫不得已对正升公司实行“闪电强拆”,5幢闲置的鸡舍被推倒。
“搬迁方案、补偿金额都没谈拢,怎么能说拆就拆了?!”刘勇几近崩溃,找街道要说法,“建高铁我支持,可你们也要让我找到新地方再拆啊!”
“当初合同上明确,一旦政策需要,公司就得配合搬迁。我们不是没给你时间搬,眼看高铁已经建到公司门口,实在等不起了……”街道有关人员说得既诚恳又无奈。
2024年8月,刘勇将街道诉至负责管辖全市一审行政纠纷的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法院,要求确认强拆违法并赔偿损失。
案件到了法院之后,刘勇才知道,他遇到的这桩“烦心事”,可以选择一条“绿色通道”来解决。
原来,为方便化解行政纠纷,淮安市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在清江浦区法院设立了淮安行政争议调处中心,当地两级法院、司法行政部门、行政复议机构、法律援助机构、行政机关等联合派员协同办公,随时为化解行政争议搭建调处平台。
很快,刘勇收到通知:中心已经启动调处程序,如果同意,将由法院联合洪泽区司法局、高铁办和属地街道组成联合调解组,共同化解这起搬迁纠纷。
在征得刘勇同意后,联合调解组快速运转起来。
首次调解互相“吐苦水”
第一次调解会上,调解组向刘勇出具了有关政策规定,耐心解释为何要搬迁:“这些年街道办没少扶持企业,如今铁路建设是惠及万家的民生工程,咱们理应支持。”
“直接拆了厂房设备,是我们操之过急做得不对,但是我们只拆除了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设施。”张朝解释道。
“说一千道一万,强拆厂房、破坏设备,这事做得没道理。再说,离协议到期还有三四年时间,从接到通知起,我就没敢再养新鸡,这几年的经营损失和贷款利息损失太大了!”刘勇把桌子敲得叮咚响。
“交通建设要推进,公司发展也要保障。我们总能找到解决办法!”调解组成员、清江浦区法院行政庭法官左文洁认为算好“利益账”是关键。“如今部分厂房设备被拆,铁路穿厂而过,公司已不具备继续生产的可能,加上几年来未能正常经营的损失,街道能否一并考虑进去?”左文洁提出自己的思路,并向刘勇解释合理补偿的范围。
法官的建议虽合乎情理,但张朝对“超标”补偿表示反对:“按照规定,对拆掉的厂房设备,以评估价格进行赔偿没问题,但是经营损失和没拆的厂房设备不属于行政赔偿范围,实在没法谈!”
联合化解终现“艳阳天”
首次调解未果。面对日益紧张的工期,清江浦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孙宪腾也非常着急。他表示,宁淮铁路是全省城际铁路骨干线、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政府重大项目建设,司法服务等不得、慢不得。
法院、高铁办再次联手,细致解读政策,指出养殖场是一个整体,应该依法予以整体补偿。对刘勇主张的损失,指导街道一项项列明、一条条计算后,开出明细清单。
左文洁一边开展调解,一边协调帮忙为该企业找新址。功夫不负苦心人,左文洁终于帮刘勇找好了新址。刘勇表示接受公司新址和街道给出的补偿金额,并提出带走部分设备进行再利用的要求。
这一要求让街道再次犯难:承诺的补偿金额包括机器设备,如果让刘勇带走,就改变了之前的方案,造成资产流失。
“拆下来的设备对政府来说是废铜烂铁,但给老刘能直接投入生产,是真正的资源再利用。”眼看只剩下最后一个难点,左文洁组织开展对设备价值进行评估。协商后,双方都表示愿意接受法院提出的方案,同意将刘勇带走的设备折抵一部分补偿款。于是,便出现开头双方签订搬迁补偿协议的一幕。
签完协议,刘勇激动地把手机里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这是新厂,现在养了蛋鸡、肉鸡,离宁淮铁路车站不远,我准备再发展农家乐,以后兴许能把大家吸引来度假休闲呢!”他兴致勃勃地规划着未来,眼里闪烁着希望和光芒。
回程路上,看着铁路建设热火朝天的场景,左文洁的耳边仿佛听到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带着刘勇养殖路上的故事,驰骋向远方……
通讯员 郑卫平 赵德刚 王淑臣
江苏经济报记者 潘一嘉 金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