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华县城向东南方向驱车约40分钟,便到达有“红色热土 森林小镇”美誉的双华镇。作为红色苏区镇,双华镇是革命先驱古大存早年开展革命活动的重点根据地之一,境内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厚重。
近年来,双华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以被评为梅州市“百千万工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破题攻坚示范镇为契机,创新实施“资源盘活+产业联盟+文旅融合+人才驱动”四轮驱动模式,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增产。“村集体经济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双华镇党委书记张小玲谈及,截至2024年底,双华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23年的700多万元增至1100万元,同比增长58.15%。其中,12个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16个村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0万元。

双华镇创新实施“资源盘活+产业联盟+文旅融合+人才驱动”四轮驱动模式。
“沉睡资产”变“活力资本”
走进双华镇富美村,一排排整齐的屋顶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2022年起,双华镇在所辖16个行政村的村委楼顶全覆盖建成总装机1604.47千瓦的光伏矩阵,年发电收益超百万元。同时,双华镇还将屋顶光伏与外立面改造有机结合,强镇富村公司统筹签约相关光伏公司,农户将屋顶出租给光伏租赁公司后,利用所获取的初装补贴费用进行农房外立面改造。去年,双华镇已完成529座农房外立面改造,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房外立面提升同步推进、同步提升。梅州35千伏双华输变电工程在去年底顺利投产,从开工至投产仅用4个月,刷新梅州供电局主网工程建设速度。35千伏输变电站并网运行后,极大地增强双华日常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解决光伏产业发展容量不足的问题。

走进双华镇富美村,一排排整齐的屋顶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此外,双华镇通过全域摸排闲置资产,探索物业经济型发展模式,采取委托经营、出租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集体资产,实现年增收30万元。“以前有很多闲置的村委楼层、村集体店铺,没有发挥作用,我们鼓励各村(居)通过出租经营的方式,为村集体获得可观的租金。”双华镇副镇长黄玉昌谈及,冰塘村将老村委出租给县移动公司,黄径村委将部分闲置楼层出租给广东荣晟科技有限公司,将闲置办公楼层改建为物流集散中心等,通过出租的方式切实实现“政企村”互利共赢。

军营小学屋顶铺设上光伏板。
村企抱团闯出产业新路
双华镇崇山连绵起伏,溪流密布,长期以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工业则多为小作坊、小加工厂、石场、砖厂等。“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水稻,但由于土地较为分散且不够平整,大面积连片耕地少,未能形成连片规模种植。”黄玉昌坦言,镇域内企业数量较少,导致双华镇发展动能欠缺,经济总量较小。
小农户、小工厂单打独斗难以成势,双华镇如何破局?一方面,双华镇成立强镇富村公司,以此整合镇域资源,撬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构建“订单农业+电商赋能+村企共建”产业生态。譬如,通过盘活军营村、华南村等村落的撂荒地打造近千亩南姜种植基地,基地创造超过100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同时,借助强镇富村公司的资源,农特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40%。
另一方面,双华镇多维度搭建“抱团发展”新平台。在镇级强镇富村公司基础上,12个村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组建村企联合体,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及“集中+分散”的灵活种植方式,开展“订单式”农业。“丰收时节,工作人员会挨家挨户收购农产品,经过打包后统一销售。”黄玉昌介绍,除搭建统一的销售平台外,当地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譬如,华东村、冰塘村的强村公司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农户的三华李、平菇、灵芝等农产品,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2万元;禾沙村强村公司通过统一收购农户茶青,并与梅州市新农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委托加工协议,打造双华禾沙“云雾茶”品牌,村集体增收路径不断拓宽。
“我们还邀请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派出的科技特派员一起探讨当前双华镇的农业技术需求,并带领农技人员深入华东村、军营村和冰塘村现场调研食用菌、紫灵芝等作物种植的可能性。”张小玲介绍,科技特派员在华东村、竹山村现场指导农户、种植企业进行食用菌的种植操作。试种成功后,又带动冰塘、军营等村和企业扩大种植规模。

双华镇邀请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食药用菌产业帮扶。
去年,双华镇成功申报专项债,谋划总投资约9000万元的双华镇农业产业社区专项债项目。具体而言,双华镇将扩种3000亩三华李、2000亩板栗,并新建种植基地相关配套设施、生产运营中心、农业科普基地、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农特产品交易中心以及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等,发展物流和电商产业,打造“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该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12亿元。”张小玲提到,项目投入运营后,将带动村集体年均分红增长10%,农民在“家门口”的就业率可达80%。
双华镇道路弯且窄,区位优势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镇域道路两旁房屋密集,‘路宅分离’不够彻底,拓宽工作并非易事。”双华镇党政和人大办公室主任陈宏基提及,近年来,镇里想方设法筹集建设资金,去年先后新建福全村秧地桥、军营村幸福桥、华拔村小河里桥、矮畲村长安大桥4座桥梁,在圩镇范围及村内道路铺设近20公里柏油路面。同时积极推进郭双公路建设,现已基本完成双华段的建设。路网建设加速成型,不仅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而且架起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经济往来的桥梁。

双华镇2024年新铺设的乡村柏油路。
“拆除老旧危房,腾挪出土地,区分生活生产区域,窄路、弯路才有拓宽拉直的空间。而修好机耕路后,大型耕作器械才能顺利通过。”谈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黄玉昌有颇多设想。今年,双华镇将运营好强镇富村公司和强村富民公司,加快推进“小块田”变“大块田”项目;以集约连片土地,吸引农业龙头企业进驻,助推农业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节会+产业”带来多重效益
立春后不久,双华镇华东村、公平村、冰塘村沿途10余公里李花盛开,“雪海”美不胜收,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近年来,双华镇立足本土资源,以李花为“媒”,创新举办“李花节”“荷花节”“采茶节”等。“节会+产业”模式带来多重效益:三华李收购价从2022年的0.35元/斤涨至2024年的1.05元/斤。双华首届采茶节带动线上茶叶订单量同比增长30%。据统计,截至目前,双华镇系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综合收入超500万元,华东村等5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
立春后不久,双华镇华东村、公平村、冰塘村沿途10余公里李花盛开,“雪海”美不胜收。
自去年以来,双华镇累计种植黄金柳、银杏、桃树、樱花、银叶金合欢、红花檵木、三华李、茶苗等近3万株,苗木成活率达95%。其中,冰塘村、军营村和矮畲村不仅完成人均种植一棵树的任务,还被认定为“广东省首批国家森林乡村”。“树种选择方面,除了种植景观树木外,我们还特意选中三华李、茶苗,目的就是要点‘绿’成‘金’,一体推进乡村绿化和产业发展。”张小玲说。

双华李花节,客如潮涌。
“激活赏花经济,厚植绿色动能。”双华镇是革命苏区镇,有“红色村”竹山村等特色资源,又有天堂山大峡谷、虎石村省级古村落、市级自然保护区天堂山等自然人文景点。张小玲表示,今年,在举办好李花节、荷花节的基础上,双华镇将深挖红色文化,发展绿色旅游,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围绕茶园观光、红色文化教育等,谋划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精品旅游产品,将乡村资源转化为共富资本,文旅流量转化成致富能量。
“人才雁阵”赋能乡村振兴
“五华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优质产业、优质项目和优秀人才的支撑。”日前举行的2025年五华县“三个一批”项目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系列活动现场,五华县委主要领导呼吁人才“衔泥归巢”,共谋家乡发展。近年来,双华镇把有经验的能人请回来,担任产业村长、职业经理等职务,以此提升村级产业建设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农文旅商”消费体验感。目前,已聘请7名县级产业村长、8名镇级产业村长和2名农村职业经理人。
以军营村的县级产业村长张灼群为例,从外地返回家乡后,张灼群成立枫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出一条集采茶、茶园观光、餐饮和民宿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当地50多名村民获得就业机会,每年人均增收约3000元。同时,军营村将80多万元产业资金投入该公司,通过获取分红收入,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余元。

县级产业村长张灼群返乡创办的枫华农业有限公司,探索出一条集采茶、茶园观光、餐饮和民宿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此外,双华镇深入推进“全科网格”治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网格员“哨点”作用,依托“金牌调解员”“优秀接访员”等人才力量,及时受理纠纷,就地化解矛盾,“无信访村(社区)”创建率超80%,位居全县首位,获评“广东省信访工作示范乡镇”。
南方+记者 李娇
通讯员 周扬 曾文敏
【作者】 李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