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编撰的《中国帕金森病报告2025》发布。中国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患者已超过500万。
帕金森病(PD)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第二大常见疾病,也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
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刚教授介绍,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以及1990年至2021年中国的帕金森病疾病负担研究相关数据,《中国帕金森病报告2025》测算并报道了中国帕金森患者疾病负担数据。
研究显示,与全球比较,中国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人数约占全球发病人数的38.08%,患病人数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43.14%,因帕金森病导致死亡的人数约占全球因帕金森导致死亡人数的23.71%。
近30年间,我国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疾病负担指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男性各疾病负担指标的上升幅度比女性更高。
“国内帕金森病患者群体基数大,发病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目前就诊人数相对较少,部分患者并未得到相应的医疗干预,构建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全程分级管理体系,推进规范化诊疗刻不容缓。”王刚教授强调。
《中国帕金森病报告2025》由仁济医院牵头,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共同撰写,报告全文刊登于《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杂志》。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包含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尚无法根治。
报告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改变进行详释,强调了帕金森病前驱期诊断和帕金森亚型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在临床诊断帕金森病之前的数年至数十年,病理生理损害过程就已存在。即在运动症状出现前,一些非运动症状包括便秘、嗅觉减退和(或)缺失、快动眼睡眠行为异常、尿急、性功能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焦虑抑郁、色觉减退和执行功能减退等就已经出现。帕金森病高危因素筛查和前驱期的诊断将大大提前治疗干预时间,使患者最大获益。
帕金森病还是异质性非常高的疾病,不同患者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治疗反应以及进展速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这些特点,可将帕金森病分为不同临床亚型。对亚型的准确分类有助于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预测疾病进展以及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尽早诊断和精准诊断或将是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突破口。
在治疗方面,报告详述了多种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药物,包括不同剂型的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和COMT抑制剂、靶向α-突触核蛋白药物和靶向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等,此外还有神经调控技术、干细胞疗法以及中医药疗法,报告对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也做了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帕金森病报告的共同通讯作者陈生弟教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等专家现场阐述了报告的理论与价值。

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导的干细胞外泌体治疗帕金森病相关临床研究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同期举行。
原标题:《最新报告:中国帕金森发病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患者超500万》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