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去年消金业角逐激烈:建信净利润增速翻倍,中银“跳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6:17:00    

近日,随着上市公司财报发布,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状况也随之出炉。从已披露的数据看,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愈发清晰。其中,建信消金净利润同比大增115.38%‌,在目前已披露2024年净利润增速的消金公司中,位列第一;中邮消金、宁银消金等机构实现两位数增速;招联消金、兴业消金等传统巨头则面临资产缩水、利润骤降的挑战。有业内分析指出,业绩分化的背后,折射出消费金融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的深层变革。

增速断层下的“赢家与输家”

记者对比已公布业绩的10家公司,发现整体业绩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其中,消费金融头部公司中,仅中邮消金保持“资产、营收、利润”三项正增长。作为中尾部公司的建信消金净利润同比大增115.38%‌。

此外,小米消金、海尔消金增长势头强劲,宁银消金成为营收“黑马”。

三家头部公司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出现营收净利“双降”。同时,这三家公司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数据显示,2024年兴业消金贷款余额下降5.2%至819.4亿元,中银消金虽增长8.9%至784.05亿元,但其不良贷款率在2023年末已突破3%,较2022年上升0.67个百分点。在2024年的不良资产“转让潮”中,中银消金挂出83期个贷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约为124.39亿元,是2023年的19倍,也是年内转让不良资产最多的消金公司。

招联消金未直接披露2024年贷款余额,但其总资产规模缩水7.18%至1637.51亿元,净利润下滑16.22%至30.16亿元。相比之下,兴业消金净利润暴跌76.82%至4.3亿元,中银消金净利润更是骤降91.62%至0.45亿元。

据信用评级报告披露,2021年至2023年间,招联消金与兴业消金的不良率连续两年攀升。中银消金更因内控问题在2024年连收两张罚单,合计被处罚140万元,涉及“员工行为管理、催收不当”等多个合规漏洞。

值得一提的是,在业绩下滑之际,上述三家公司2024年均经历了董事长更迭。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3月至4月期间,中银消金董事长高维斌、招联消金董事长陈忠岳、兴业消金董事长戴叙贤先后获得监管核准任职资格。从股东结构来看,这三家公司具有典型的银行系特征。招商银行持有招联消金50%股权,兴业银行持有兴业消金66%股权,中国银行则持有中银消金42.8%股权。

记者留意到,同为“银行系”消金公司,中邮消金、宁银消金、杭银消金、哈银消金、建信消金等公司2024年均实现业绩增长。其中,成立不到两年的建信消金依托母行资源快速扩张,全年净利润0.1亿元,同比激增115.38%;中邮消金凭借下沉市场布局和邮政渠道协同,总资产同比增长15.4%;宁银消金则以65.96%的营收增速成为“黑马”。

为何会出现这种业绩分化现象?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与市场竞争、股东支持力度、风控能力等因素相关。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股东协同效应在消费金融行业至关重要,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他同时分析指出,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正面临转型阵痛。“有些过度依赖股东资源而忽视自身能力建设的公司,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将加速暴露风险。管理层的当务之急是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从“规模竞赛”到“精耕细作”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推动下,消费金融行业迅速发展。据波士顿咨询预测,2027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总规模将达25万亿元,消费金融已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

然而,随着消费金融市场整体客户群数量和渗透率不断攀升,各大消金公司获取新客户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据一家持牌消金公司内部人士透露,2020年期间,公司在短视频信息流平台的人均获客成本(通过授信且发放贷款)约1300元;2022年这个数值达到1600元;2024年年中,则进一步涨至2100元。

与此同时,2024年4月由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制定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对行业准入门槛、利率上限、催收规范等提出更高要求。消费金融市场从跑马圈地式的狂飙突进转向精耕细作。

记者对比发现,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整体盈利水平较好。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消费金融行业整体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双双强势突破万亿元大关,分别高达12087亿元和1153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6.7%和38.2%。

但2024年以来,随着市场利率波动加剧,各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成本普遍上升,净息差持续收窄。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披露的数据,2024年全行业净利润增速预计将回落至个位数,较2023年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这是行业发展十余年来首次出现如此大范围的业绩回调。”某消金公司内部人士表示,“过去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不同机构的业绩出现明显分化。一部分提前布局数字化转型、深耕细分市场的机构仍保持稳健增长。如中邮消金2024年净利润逆势增长54%,宁银消金净利润增幅达50.17%。

此外,但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消费金融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也逐渐暴露。有不少金融消费者向媒体反映,在使用消费金融产品的过程中,遇到“个人信息泄露、利率或费用未明确告知、合同中存在隐藏条款”,以及“暴力催收或骚扰催收”等问题。参考黑猫投诉平台,截至4月11日,关于消费金融的投诉超过23万条。

谁能在“剩者游戏”中胜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年度工作任务之首,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亦明确要求,金融机构需围绕扩大商品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和培育新型消费,丰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本身是通过提供小额、分散的金融服务满足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需求。面对经济复苏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工作的政策号召,通过加强消费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持续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随着财政贴息、金融支持等组合拳推动政策落地,可以预见,未来金融机构在促消费领域的发力空间依然广阔。但同时,持续释放消费动能仍需破解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信心不足等深层次挑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动,共同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动能与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

存量经营时代,消费金融如何差异化发力促消费?记者观察发现,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的业绩分化,实则是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下,消费金融行业正迎来从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的关键转型,唯有真正具备风险定价能力、场景黏性和科技护城河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剩者游戏”中笑到最后。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

相关文章

大美游轮:预计2025年日常性关联交易金额为674.2万元

2025年4月13日,重庆大美长江三峡游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预计 2025 年日常性关联交易的公告。2025 年,预计关联交易主要包括:向关联方长江国旅购买烽烟三国景区门票及服务,金额 300 万元,上年实际发生 935104 元;全资子公司重庆海新大酒店为关联公司提供餐饮住宿及会议等服务,金额
2025-04-13 03:53:00

北京静态交通公司启动大风橙色预警应急响应 60 余处停车场免费开放避险停车服务

为应对我市近10年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北京静态交通公司启动极端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安排60余处立体、地下及相对空旷的地面停车场,为车主提供避险服务。温馨提示一、因车位数量有限、停满即止,满停状态请市民耐心等候,已入场车辆请您按照秩序有序停放;二、此期间各避险服务停车场出口杆将抬起免费放行;三、4月1
2025-04-12 19:16:00

透视科创板半导体公司年报:AI渗透和国产化成两大驱动力 算力龙头维持高强度研发投入

《科创板日报》4月12日讯近日恰逢年报密集披露期,截至发稿,已有25家科创板芯片设计(含数字及模拟芯片)厂商递交成绩单。从营收增速、研发费用等具体情况来看,板块整体呈积极增长之态势。据统计,上述公司中有18家2024年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其中,普冉股份、中微半导表现突出,去年净利润皆同
2025-04-12 15:08:00

国家队大举入市 4只沪深300ETF单周净流入近千亿元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记者陈燕青受美国“对等关税”冲击,本周A股先跌后反弹。其中,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队在推动市场的反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花顺数据显示,本周股票ETF获得1697.17亿元的净流入。其中,中央汇金重仓的4只沪深300ETF净流入资金约983亿元,显示出其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根据同
2025-04-12 14:02:00

东方时尚高层变动频繁 “驾校第一股”驶向何方?

本报记者 刘旺 北京报道“驾校第一股”东方时尚(603377.SH,以下简称“ST东时”),近年来因管理层频繁变动和董事会内部分歧备受关注。就在几天前,ST东时发布公告称,经董事会审议通过,聘任闫文辉为公司总经理;同意聘任王红玉为公司副总经理。据悉,上述二人均为上市公司董事,同时,闫文辉是公司副董事
2025-04-12 05:06:00

290亿上海广告大佬,83亿吞并对手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记者丨覃毅 谢之迎 编辑丨谭璐广告大佬江南春,把老对手纳入麾下。4月9日晚,江南春掌舵的分众传媒公告,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100%新潮传媒股权,预估值约83亿元。交易完成后,新潮传媒将成为分众传媒的全资子公司,原董事长张继学,将担任分众传媒副总裁和首席增长官。这两家
2025-04-11 20:12: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