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回到插队的地方,陌生得几乎认不出,记忆中的场面完全找不到了。”站在颍上县耿棚镇耿棚社区新铺的水泥路上,望着挥洒青春的知青插队点,全国劳动模范、阜阳公交公司退休职工答朝荣却寻不见记忆中的草房和泥路,目光掠过之处,是连片的温室大棚。拿着向社区赠送的“不忘初心路,铭记乡亲情”锦旗,答朝荣的眼角泛起泪光。
答朝荣1957年12月出生,是颍上县南照镇人。1977年1月,刚满19岁的答朝荣背着铺盖来到耿棚公社芦营大队(现耿棚镇耿棚社区)插队。身材瘦小的她站在田埂上,连麦苗与韭菜都分不清。“小妮哪会做农活”的议论声中,乡亲们用最朴实的方式接纳了这个小镇姑娘:“老把式”手把手教她给棉花分枝;谁家新蒸了红芋面馍,总会给她带几块;队里也会特意给她安排轻松活计。
“那是我人生最温暖的课堂。”答朝荣清晰记得,盛夏棉花田里热浪蒸腾,她中暑昏倒时,乡亲们用布满老茧的手把她抬到荫凉处,有人给她扇扇子降温,有人给她擦脸、喂水,“我醒来后,看到的是大家关切的目光,那一幕非常温暖,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两年知青岁月,不仅让这个文弱姑娘学会了不少农活,更在她心里种下“踏实肯干”的种子。1979年插队结束,从乡村教师到电影放映员,从公交售票员到退休被公交公司返聘,答朝荣始终带着“庄稼人的较真劲儿”。
“在每一个岗位上,我都兢兢业业,务求做到最好。”答朝荣曾被授予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先进个人、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2023年5月,答朝荣和几名知青重返耿棚镇耿棚社区,整洁、靓丽的乡村新貌呈现眼前,让她既激动又感慨。“泥巴路变成了康庄道,但乡亲们眼里的热乎劲一点没变,聊起往事还是那么亲热。”
“那时候耿棚公社的街道我非常熟悉,五六米宽的砂礓路,路两边都是低矮的草房,街边开了一些理发店、缝纫店。”重返故地,更令答朝荣惊叹的是耿棚镇的街景变迁——曾摆着针头线脑的小门店,如今开着大型商超、连锁茶饮店;当年要走半天的砂礓路,现在班车直通县城。“现在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赶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我真心感到高兴。”答朝荣说。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