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浙江财经大学举办了《民营经济:浙江实践的典型案例》新书发布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政府、学界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
民营经济已发展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一大资源和一大优势,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2024年,浙江民营经济总量达到6.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4%,贡献了全省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进出口、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关注民营经济、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浙江财经大学对科研的重视,对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视。通过调研,学生对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浙江财经大学原校长、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钟晓敏表示。
据了解,《民营经济:浙江实践的典型案例》通过广泛的调研,从营商环境、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规模经济、产业发展、产业融合及品牌建设七个方面遴选了30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总结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调研团队由余丽生及其团队组成,从2024年年初开始调研,重点集中在7、8月份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组织了四支队伍,奔赴全省各有关县市,共有71名学生参与,其中14位研究生、55位本科生。调研覆盖了浙江省8个地区的10多个县,包括余姚、永康、嘉善、黄岩、泰顺、缙云、柯城、常山、武义、景宁等,既有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也有山区县,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各异,但都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浙江实践的典型案例》还立足地方政府和公共政策视角,对如何实施政策赋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展望。书中提出,要构建适应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财金政策协同,提供人才保障等,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