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碳足迹问题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里达工厂厂长张涛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两会带来构建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足迹国家标准和核算体系的提案,建议研究出台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足迹国家标准。
此外,在张涛看来,汽车行业绿色转型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平衡“破”与“立”的关系,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确保汽车产业链各方长久、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里达工厂厂长张涛。受访者供图
建议探索建立碳足迹核算体系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今年两会提案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张涛:今年两会带来关于构建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足迹国家标准和核算体系的提案,建议研究出台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足迹国家标准,为行业提供清晰的指导,并探索建立碳足迹核算体系。
此外,希望加强中欧间方法学交流和对接,推动与欧盟建立碳足迹管理互认,通过国际协调与合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新京报贝壳财经:从汽车制造业来看,你认为该如何进行绿色转型?
张涛:汽车企业的绿色转型,首先要关注全价值链能源的低碳转型。以宝马为例,在全价值链能源转型以及相关方面进行了许多技术和模式的新探索。生产端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打造绿色供应链,赋能经销商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充电体系;在回收端打造动力电池闭环回收体系。
新京报贝壳财经:汽车行业绿色转型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张涛:汽车行业产业链长,涉及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整车厂、经销商等多个环节,并且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支柱。绿色转型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但各环节的利益诉求和技术水平不同,难以统一推进。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平衡“破”与“立”的关系,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确保汽车产业链各方长久、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传统车企与新能源车企已形成“双向赋能”良性互动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绿色转型中,传统车企与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劣势如何?
张涛:传统车企作为核心优势体现在复杂工业体系的深厚积淀,特别是面向全球化市场的产品认证体系、安全标准把控等能力,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这些传统优势在电动化、智能化绿色转型中正转化为技术突破的强劲动能。
而新势力车企依托中国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展现出独特的创新活力,互联网基因使其天然具备用户思维,产品迭代周期比传统车企更短。这种敏捷创新机制正在重塑汽车行业价值链。
目前,两种企业已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互动。传统车企加速建设软件团队,新势力则积极补强工程能力。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各具特色又互补共生的态势日益显著,这种竞合关系正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新京报贝壳财经:汽车等制造业绿色转型过程中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涛:汽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汽车产业通过电池技术突破、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智能网联创新,带动了万亿级新增投资;在电池回收、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的技术和业务模式创新起到了领跑新技术的示范作用。
目前技术、成本、标准法规以及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都存在挑战。首先目前很多消费者还是会把循环经济、再生材料与废旧物品、以次充好划上等号。第二,目前车企的再生材料使用主要在供应商范围内进行探索,整体上游原材料行业在向再生材料转型的过程仍较为缓慢。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何平衡绿色转型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张涛:绿色转型与企业经济效益并不完全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当然在新技术规模较小的时候成本肯定是高的,而且品质、安全等方面的验证也需要更多投入,随着规模效益逐渐增大,绿色转型的边际效益会持续释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