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的香港会展中心,青海拉面师傅在维港之畔展演“拉面穿针”技艺,面团在拉面师傅手中翻飞,最终化作60根细若发丝的面条穿过针眼,赢得香港市民朋友的点赞:“这不仅是美食,更是中华民族的匠心传承。”这场由省政府、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等共同举办的2025青海—香港经贸交流合作系列活动,聚焦青海绿色有机产品与香港国际化餐饮资源,首次发布融合青海牦牛肉、藜麦、冬虫夏草、三文鱼等优质食材与香港美心百年粤式技艺的12道“青珍港味”佳肴,让高原风味在香江掀起“青海热”。
时隔两月,4月11日的北京民族文化宫,袅袅面香再度飘起——作为商务部“中华美食荟”重点项目,2025“美美与共”拉面访谈暨(美心)青海“家宴”菜品北京首发活动盛大启幕,将香港合作成果延伸至首都,搭建起从青藏高原到首都北京的“味觉桥梁”。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中心,是国家战略决策的枢纽,更是国际文明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以“家宴”为媒、以“好物”为桥的首发活动,将青海纯净物产、香港美食智慧、北京开放活力和国际友好交流紧密相连,这不仅是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迈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新起点,也是深化国际经贸往来的新尝试,更是强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从香江点赞到京华论道:拉面碗里的共同体叙事再升级
在今年2月的香港活动中,香港美心集团中菜总厨蔡伟平感慨:“青海的优质食材让我们很惊喜,品质非常高。青海的拉面也很有意义,回族的拉面馆里挂着藏族的唐卡,土族的绣品摆在收银台上,这就是‘美美与共’的最好诠释。”这一画面在北京再次重现:4月11日北京民族文化宫现场,来自香港及北京的餐饮企业家与青海拉面协会代表围坐,共同拆解“拉面共融”的密码——全国3.5万家拉面店中,62%由多民族合伙经营,20万从业者中汉、藏、回、土族形成“多民族共同体”。正如省民宗委民族经济发展处负责人所言:“香港同胞喜欢的牦牛骨汤,是青海草原民族的传统秘方;他们点赞的青稞面,源自高原农人的千年耕耘,这碗面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团结的‘活化石’。”
这种跨地域的认同在消费端持续发酵。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院内举办的“大美青海·高原臻品”线上好物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集中展示青稞制品、有机枸杞、乳制品、菜籽油、牛羊肉、冬虫夏草、藜麦等30余种青海特色产品,也让北京市民品尝到了“青海产”的独特品质,深受首都消费者青睐。活动还通过“产地溯源+网红探店+直播秒杀”“线上矩阵化传播+线下场景化体验”组合营销,实现线上线下流量互导,打造可触、可品、可购的消费新场景和“电商+特色产业”青海模式。市民王艳华扫码购买“青海好物”时发现,产品溯源清晰记录,全方位为消费者呈现青海特色产品的品质之旅,让每一位品尝者都能放心享受来自青海的独特风味。“青海的农特产品都是纯天然、无污染,这让我更愿意为青海味道买单。”依托香港、北京两场活动,青海拉面的品牌情感认同度逐步提升,消费者复购意愿进一步跃升。
相关数据显示:活动期间举办的促消费活动每日吸引近百人体验,现场累计销售金额约20万元、销售商品过万件,最畅销商品为生鲜牛羊肉、枸杞、牦牛肉干。现场有机产品的购买转化率显著高于同类商品,部分产品实现“零议价”销售,也显示出高原臻品的市场号召力与品牌溢价能力。
省商务厅负责人在发言中特别指出,青海拉面的实践契合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从香港的国际化菜单到北京的文化访谈,青海正在构建‘美食+文化+经贸’的立体传播体系,让一碗面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流动课堂’。”说起“青海味道”,微博公益/乡村振兴博主@蘸盐和北京市网络知名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市新联会会员阎京生用一碗面、一杯酸奶、一座城的温暖与力量等关键词讲起故事,“这碗面里有抗震救灾的温暖坚守,有品牌崛起的自信蜕变,有跨越时空的味觉传承,更有一个民族带着家乡味道走向世界的勇气与担当。”
从维港签约到长安街展销:拉面经济的双循环链路再延伸
2024年9月,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畔举办的“青海—香港经贸交流合作推介会”上,青海与香港签署了43.6亿元的合作协议,涉及农畜产品、文化旅游、绿色算力等领域。其中,青海拉面产业成为最大亮点:香港美心集团与青海企业签约,不仅突破了传统餐饮的地域限制,更通过香港的国际物流网络,将青海拉面的“高原风味”转化为全球市场的“中国符号”。
4月11日,北京长安街北侧的民族文化宫化作青海拉面的“主场秀场”,进一步打通“高原食材—国际标准—全球市场”的全链条。祁连黄菇牦牛肉酥饼的香气漫过红墙,枸杞鱼汤浸润的水培生菜在餐盘上绽放,青海牦牛、藏羊、三文鱼、藜麦等21类最具代表性的青海特色臻品,融合香港美心百年粤式烹饪精髓,创新推出12道“青珍港味”融合菜品“京”艳亮相,以粤菜技法重构高原食材,让北京食客在舌尖领略“青港合璧”的美妙。与此同时,涵盖滋补佳品(冬虫夏草、有机枸杞)、高原生鲜(牦牛肉干、青海三文鱼)、非遗文创(热贡唐卡、青海藏毯)等8大板块的《大美青海・高原臻品——线上好物》名录发布,这些精选的高原好物不仅构成了青海“家宴”的食材基底,更是对高原特色最鲜活、最有力的诠释,是“生态底色、绿之本色、有机成色”的凝练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品鉴活动上21类最具代表性的青海特色臻品,吸引首都相关机构及企业代表驻足洽谈,达成菜籽油、冷凉蔬菜、黑枸杞矿泉水、牦牛肉等供应链合作意向,部分首都企业现场与海东市乐都区果蔬发展协会达成采购意向,为乐都果蔬依托高原特色走向全国市场、助力农民增收拓宽了新路径。
这场从维港到长安街的“双城记”,本质是青海拉面经济双循环的生动注脚。对内,它是标准化与品牌化的双向奔赴;对外,它是借船出海与技术嫁接的破局之道。香港STC认证如同“国际通行证”,让42个青海产品叩开国外市场大门;美心集团的冻干技术与冷链网络,更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可长距离运输的“标准商品”,让高原风味突破地理限制,而青海拉面的实践证明,地方传统小吃完全可以通过全产业链升级,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据了解,此次北京活动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分别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进行专题推介,重点介绍青海文旅资源和有机农产品产业政策。省商务厅与物美集团、美团签订“数字兴商”“餐饮行业”战略合作协议,为青海餐饮数字化转型和市场拓展奠定基础,西宁市商务局与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良业科技签订商圈合作框架,达玉部落环青海湖自行车俱乐部与5家首都骑行企业,中国旅行社总社(青海)有限公司与4家北京文旅企业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推动“骑行+旅游”及研学游、自驾驿站等新业态发展,项目签约金额超2000万元。
从孕育华夏文明的三江之源,到水草丰美的祁连草地,从神秘悠远的昆仑秘境,到人文荟萃的河湟谷地……政策的“东风”吹拂着这条高原产业链,也让古老的面食文化在双循环浪潮中焕发新生:农业农村部将青海拉面食材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推动建立高原食材的国家标准体系;青海出台《关于促进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原料基地建设、冷链物流、金融支持等方面发力……维港的签约笔、长安街的展销台,还有前方是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让高原特色产业与世界对话产生无限可能。
从港岛盛宴到京城首秀:青海“家宴”的产业生态再重构
如果说香港活动是青海“家宴”的国际化起点,北京首发则是其标准化与品牌化的关键一跃。融合青海食材与粤式技法惊艳亮相的12道新菜中,“避风塘青海三文鱼(虹鳟)扒”尤为引人关注——龙羊峡冷水三文鱼经香港食品安全检测,剔除传统土腥味,融入粤式陈皮吊鲜工艺,这道菜品的诞生倒逼青海水产养殖业建立国际级净化标准。“现在每尾三文鱼的养殖水质数据都上传至区块链,出口欧盟的通关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青海三文鱼养殖标准化改造后,企业利润率逐步提升。
“未来,青海要借助北京‘超级枢纽’和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优势,构建‘产地直供—平台赋能—终端零售’的全链条产业生态,系统推进青海‘家宴’品牌标准化、连锁化发展,推动青海绿色有机食材走进国内外中高端市场,让‘中华水塔’的生态之美、‘民族团结’的人文之美通过‘家宴’美食传递全国、闪耀世界。”省商务厅负责人在拉面文化访谈活动上表示,青海“家宴”在香港的成功推广,不仅丰富了两地间的美食文化交流,也为青港两地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搭建起新的桥梁。同时,推动青海“美食”开枝散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青海、了解青海。
伴随着香港与青海区域经贸与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政策赋能的“乘数效应”也助力青海特色产业不断升级。商务部将青海拉面纳入“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其标准化体系建设;国家民委批复设立“拉面产业民族团结示范基地”,支持跨民族创业培训;青海出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方案》,明确2027年前实现“家宴”食材100%有机认证。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青海特色餐饮品牌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美食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民族融合有机统一,进一步打造青海“家宴”品牌,促进青海餐饮业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为全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海样本。
“原来拉面里有这么多民族的故事!”“青海的三文鱼这么好吃!”三天的首发活动落幕时,有收获,更有期待,青海用特色美食连接起高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在北京首发活动上,青海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与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主编的《青海拉面店(馆)等级划分评比规范》《青海拉面制作技术规范》《青海拉面技能大赛竞赛规范指南》,以及《青海拉面VI系统在门店应用的规范化实践与管理指南》四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一系列标准的出台,标志着青海拉面产业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青海拉面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从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到北京的长安街,从多民族的共同耕耘到首都餐桌的热烈反响,从专项行动到产业标准,两场“家宴”串起的不仅是地域空间,更是从民族文化到消费市场的价值升华。青海拉面的碗里,装着三江源的纯净水土、多民族的千年智慧,更承载着“一带一路”的合作愿景。从“地方小吃”到“产业名片”,青海拉面的蜕变之路,正是青海扩大开放、促进融合的生动实践,借着这碗跨越山海的面条,终将让世界读懂青海!
(本版撰稿/谭梅)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