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足球是一项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参加的都是年轻人。然而在佛山三水,今年71 岁的老波骨黎广达,依然身着球衣在绿茵场上驰骋。他用自己的经历向世人证明,只要坚守初心,怀揣足球梦想,老年人也可以成为足球场上的主角。坚守绿茵球场的他,更见证了三水建设“湾区足球名城”的蓬勃活力。
破茧:从碎布足球到省级赛场
1954 年出生于三水西南的黎广达,家境贫寒,然而兄长们对足球的热爱在他心中埋下火种。为了踢球,他用碎布自制 “足球”,在西南武庙的狭窄巷道里反复练习,墙壁上的印记是他成长的刻度。
尽管因身材矮小被家人反对,甚至两次被专业体校拒之门外,他仍在云秀山体育场的看台下留心观察专业球员训练,并凭借精湛球技成为校队主力。

年届七旬的黎广达依然活跃在本地草根球坛
1970 年,三水举办县运会,当时只有16 岁的黎广达率学生军击败成人队斩获季军,一战成名。1972 年,他在冯荣灿教练的提携下,代表佛山少年队征战省赛,以 “小快灵” 的南派风格崭露头角,获得广东青年队试训资格。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转折 ——1973 年因个人原因返乡的他,转身成为三水体委少年队教练,开启了基层足球的深耕之路,也为三水足球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逆袭:从县队教练到 “草根奇迹”
1973 年,黎广达以队长身份率三水队与青海省一队进行超10场对抗赛,以全胜战绩震惊足坛。这场县级队击败省级队的 “草根奇迹”,成为三水足球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十年,他带领球队横扫佛山地区赛冠军。

虽然上了年纪,但黎广达依然能够做出高难度的技术动作。
知青插队期间,他在高丰公社组建田间足球队,利用午休和夜晚训练,连续两年蝉联县联赛冠军。回城后,他以工人身份组建工交系统足球队,1977 年跨省征战广西梧州,逼平原广西省队,将三水足球影响力扩展至省外。
1981 年首夺 “肄江杯” 冠军,更让他成为本土足球符号,也为三水打造足球名城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坚守:从商海浮沉到银发传奇
1982 年因工伤暂别足坛后,黎广达投身商海,却始终割舍不下足球情缘。
2006年,52 岁的他重返佛山 “西甲” 赛场,以丰富经验助球队获得第五名,创下本土赛事高龄纪录。2016 年起,他连续十年代表广佛球队征战全国中老年足球赛。
2025 年,已 71 岁高龄的黎广达仍活跃于专业球场,成为不可多得的 “银发球员”。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湾区人民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
作为三水足球“活化石”,黎广达不仅自己征战,更在 2023 年发起组建平均年龄 55 岁的 “肄江足球队”,每周组织赛事传承足球文化。
他还计划重启象征三水足球黄金时代的 “肄江杯”,号召民间球队齐聚云秀山,延续 “睇西甲、叹啤酒” 的本土传统,为三水建设“湾区足球名城”增添活力。
未来:“只要还能跑,就不会离开球场”
近年来,三水区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其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推动“湾区足球名城”建设。依托中国女足训练基地,打造青训体系,举办高水平赛事,升级改造体育场馆,吸引广东广州豹足球俱乐部主场落户,一系列举措展现了三水打造足球名城的决心。
正如黎广达所说:“足球是我的生命,只要还能跑,就不会离开球场”。他的故事,是三水草根足球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更是三水建设“湾区足球名城”的生动注脚。
从自制布球到省级冠军,从工人球员到银发老波骨,他用一生诠释着对足球的纯粹热爱,也为三水百年足球文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三水足球产业的不断发展,像黎广达这样的“银发球王”将继续在绿茵场上闪耀,为三水建设“湾区足球名城”贡献力量。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陈浩文 通讯员张雷
图/黎广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