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零距离、科研零距离,这是我在深圳理工大学读书一个多学期以来的最大感受。”4月26日下午,深圳理工大学在佛山举办2025年本科招生专场宣讲会,该校首届本科生、来自佛山南海中学的2024届校友肖逸朗向到场的家长分享道。

2024年,深圳理工大学在广东招收首届本科生,以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了考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认可,获得了非常优质的生源,并列广东省内高校省内招生成绩第一名:录取物理类考生120人,最高分664分(省排1107),最低分624分(省排9667),最低分超本科线182分。
肖逸朗告诉家长们,深圳理工大学不仅给他们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国际化高水平师资,还多次邀请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等走进学校,和学生们小范围座谈交流。去年12月7日,他自己就和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计量经济学家Robert Engle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要培养出顶尖科学家,首先得看见顶尖科学家,看见他们是什么样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校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看到了诺奖得主的风采。”肖逸朗说。这也得到了现场家长们的一阵掌声和点头认可。

宣讲会现场,深圳理工大学教务长赵伟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学科设置、就业前景等方面介绍了该校建设情况。他表示,深圳理工大学以研究型、小而精、对外开放程度高为显著特点,所设专业均为国内领先、国际具备竞争力的前沿交叉方向;坚持“选一个方向、建一个学院、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每一个学科交叉专业学院都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平台、孵化器、产业园、产业基金等,“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正是我们深圳理工大学和其他大学的重要区别所在”。
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唐继军还从招生政策、志愿填报、计算机方向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他建议考生遵循“冲、稳、保”的志愿填报策略,并充分考虑城市、专业以及能否接受调剂等因素,结合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专业组。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科学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核心课和实践课等多个模块,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深圳理工大学是教育部于2024年5月30日批复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流科研机构优质丰厚的科教、产教资源,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建设,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大学,学科交叉建专业,三院一体育人才”为特色。
据介绍,2025年,深圳理工大学在广东招收选考物理和化学组合的高中毕业生,录取批次为本科普通批,均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进行录取,所有学生大一不分专业,开展通识教育和实验室科研实践,大二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目前可选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神经科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等,大三实行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分轨培养模式,大四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培养优秀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创新企业家。
深圳理工大学现拥有一支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全职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88人,海外终身教职工42人,超70%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3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此外,深圳理工大学还构建了多渠道的升学模式,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丰富的深造机会。2025年,该校新增400个联合培养硕士生名额和120个联合培养博士生名额。
深圳理工大学自筹建起,已经与24个国家(地区)的52所高校开展国际科教合作,包括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联合培养、短期访学等多种形式,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境外项目。
采写:南都记者 王倩
通讯员:深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