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黄河岸边,抽油机在太阳初升的地方摇曳生姿,这里有个“东方红”的故事。
1968年,孤岛境内“渤2井”完钻投产,这是当时胜利油田在黄河以北最大的日产单口井。收到捷报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这片无名之地命名“东方红”。1976年,周总理的一部分骨灰撒入黄河入海口,与“东方红”的土地深情相拥,更让这片热土承载的家国情怀代代传承。
当仅有10岁的张文潇在舞台上深情讲述时,场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4月11日,“东营福彩杯”地名故事演讲大赛决赛在东营职业学院举行。演讲的地名故事让在场的大学生无不动容,现场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给选手的祝福中留言:“地名的故事让我们不仅深刻地感悟文化的传承,寄乡情寓美好,而且更坚定文化自信,以青春之作为书写家国情怀的时代担当。”

此次活动由东营市民政局与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东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东营职业学院组织人事处(宣传处)、东营市福利彩票中心、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共同承办,吸引了全市56名选手参赛,经县区初赛后进入决赛15人。最终,《有一个传奇叫东方红》等3件作品获一等奖,《黄河故道上的太平印记》等5件作品获得二等奖,《溯古探幽话柏寝》等7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举办这次地名故事演讲大赛,正是深化‘地名+’工作模式,强化地名赋能作用的重要举措。”东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锋表示,通过挖掘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等元素,东营市打造了“齐风吕韵·大河之洲”地名文化品牌,构建“地名+邮政”“地名+文旅”“地名+产业”“地名+治理”多元融合模式,在全国率先实践“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形成地名赋能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东营模式,经验做法获评全国乡村地名建设典型案例。

一个地名,一部史诗;一次讲述,一次唤醒。随着大赛落幕,东营地名文化的故事仍在续写——从黄河口的抽油机旁,到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那些被重新擦亮的名字,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坐标。(大众新闻记者 余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