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年前,一个江阴人用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为宗教朝圣,更非追逐商业利益,仅凭一腔赤诚,在30多年间留下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科学地理考察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20部经典著作之一。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终章,作者当年明月以这位“旅游博主”的事迹作为全书收束,并写下结束语:“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江阴作为徐霞客的家乡,“游圣文化”已然植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深处。

徐霞客雕像
家学渊源铸就旷世游圣
晴山堂前尽显母子情深
徐霞客的成长经历与家族命运紧密相连。徐霞客出身江阴梧塍徐氏,家族一度兴盛。高祖徐经在明弘治十二年与唐伯虎一同赴京参加会试时,被指控贿赂考官,最终被剥夺士籍,这一事件成为徐氏家族由盛转衰的关键。徐经后来英年早逝,家族逐渐衰败。到徐霞客父亲徐有勉时,家道已然中落。徐有勉深受先辈入仕坎坷的影响,淡泊功名,寄情山水,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深深影响了年幼的徐霞客。而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更是一位非同寻常的女性,在丈夫纵情山水之时,她以一己之力经营家庭织布工场,所产布匹远销苏州等地,使得徐家家业得以重新振兴。正是这样开明包容的家庭环境,让徐霞客的个性得以自由生长,为他日后“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壮游之志埋下了种子。

晴山堂
1602年,15岁的徐霞客第一次走出家门,到江阴城参加童生考试,考完后便游览了黄山、君山。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单旭介绍,站在君山之巅,徐霞客望着滔滔江水奔腾汇入大海,产生了一个念头:书上说黄河比长江长,我一定要去看一看黄河,到底是长江长还是黄河长!这个想法伴随了他的一生,最终经过30多年考察,他以一篇科学考察报告《溯江纪源》圆满地解答了这一人生疑问,纠正了《禹贡》中“岷山导江”的千年谬误,首次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颠覆了传统观念。
母亲在世时,徐霞客每次远游归来都会将见闻讲给她听,并为其修建“晴山堂”。1624年,徐霞客为庆贺母亲八十大寿,邀名士题词作画,镌刻于石置于堂内。母亲去世后,他又收集祖辈相关诗文传记,编辑8卷刻石留存。这些石刻共94篇,含84位元末及明代文人的诗文、墓志铭,保存了明代众多书法名家真迹,以涉及名家之多、内容之广、书体之丰著称,被誉为“与唐碑宋碣并重”,成为书法爱好者研习的法帖之—。后晴山堂石刻历经多次劫难,遭到严重破坏。目前重建的晴山堂内保存着76块石刻和《晴山堂叙略》木刻2块,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游人在《徐霞客旅行线路示意图》前
跋涉千山万水终成游圣志
历经万险千难不改赤子心
徐霞客访名山、游大川,游历了当时明朝行政区的两京及13个布政司,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根据他留下的游记考证,他相当于到过了今天中国省级行政区中的21个省、市、自治区。在游历过程中,徐霞客还对考察的山川河流、社会风情进行了详尽的记录。
“应该说中国古代的旅行家并不少,但是他们有的是出于宗教的需要,为了求得真经;有的是为经商,为了追求高额的商业利润。”单旭表示,徐霞客出于对山河的强烈热爱,以地理探索为己任,毕生从事旅行考察,是专业的旅行家。他完全是自费旅行,旅游条件十分艰苦,主要靠变卖家产、沿途求友借钱来解决旅游经费。由于路途遥远,社会环境恶劣,他几次遭遇抢劫,身上的旅费被洗劫一空,有时只能靠出售自己的衣物来换取食物。在江南地区,徐霞客出行的交通工具以船为主;在广西,有时骑马或者乘滑杆;而云南、贵州的山区条件最为艰苦,几乎全是步行。
在旅途中,徐霞客常常借宿于庙宇道观之中,有时住的破屋寒冷异常,有时躺卧石洞被蚊虫叮咬,甚至露宿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之中。他踏泥泞、下溶洞、滑陡坡,三次被盗,但丝毫没有动摇游历天下的决心和意志。
从1607年正式踏上旅途,徐霞客越走越远,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考察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考察的技巧也越来越成熟。1636年,徐霞客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伟大的一次远征。四年时间中,他游遍了南方各省,对遥远的西南边陲作了一次全面细致的考察,直到1639年8月在云南鸡足山,由于受到蛮烟瘴雨的侵蚀全身俱发疹块,导致后来“两足俱废”,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在丽江土司木增的帮助下,徐霞客于1640年夏天返回家乡江阴,之后一直躺卧在床上,半年后离开了人世。
值得一提的是,在徐霞客最后一次远征时,静闻和尚与他结伴而行,两人在共同的旅途生活中结下了患难与共的友情。静闻在湘江遇盗时,为保护经书及重要文献资料而抗争,身负重伤,病逝于半途。徐霞客不负重托,背负静闻的骨灰和经书,千里跋涉送到云南鸡足山,了却了他的心愿,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不同时期的《徐霞客游记》版本
苍松挺立诉说千古传奇
后世追寻踏遍霞客遗踪
徐霞客之所以被畅销史学读本《明朝那些事儿》选为明朝历史的终章人物,正是因为他的生命轨迹诠释了超越时代的人生哲学。作者当年明月说,写徐霞客,是想表达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如今,在江阴徐霞客故居内,屹立着一棵由徐霞客手植的罗汉松。经过400多年历史的沧桑与更迭,这棵罗汉松依旧挺拔苍翠,粗壮的枝干、粗糙的树皮,都让曾经的那段历史变得可见、可触。因此,这棵罗汉松也被大家称为“活着的历史”。
单旭告诉记者,徐霞客一生中走遍大江南北,一边走,一边记,留下了一份详细的导游手册或者说是旅游攻略,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带着《徐霞客游记》重走“霞客路”。记者在徐霞客故居偶遇来自广东的李伟忠夫妇。67岁的李伟忠正专注地为妻子在晴山堂前拍照留念。“我们退休后,最大的乐趣就是重走徐霞客之路。”他热情地告诉记者,他们特意从广东来,就为亲眼看看这位“游圣”的故居。在《徐霞客旅行线路示意图》前,李伟忠如数家珍地指着那些熟悉的路线与妻子聊了起来,言语间难掩兴奋之情。
“今天,我们读徐霞客的游记,收获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单旭感慨,“我们既可以从他的书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风光,也能欣赏到作者对名山大川优美的文字描写和经典总结;既能体会游记中各地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又能感悟作者心怀天下、科学报国的强烈追求;既能感受到作者纵情山水的豁达自在,又能体悟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和决不轻易退缩的人生态度。”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