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正式施行,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分类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实施弹性退休机制。这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改革举措。在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领导干部面临双重角色的挑战:作为劳动者,他们是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其个人利益、职业生涯与退休安排深受影响;同时,作为管理者与政策的执行者,他们还肩负在职责范围内积极推动政策有效落地的重任,成为连接政策制定与政策实施的关键纽带,承载着引领示范与具体执行的双重使命。
一、延迟退休年龄是关系发展与安全的重大改革举措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基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健康水平提升、人口结构变化、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及劳动力供需调整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此改革顺应了中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旨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然而,由于改革涉及广泛利益群体,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各异,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是一项关乎发展与安全的重大改革举措。
本次改革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改革,尊重了男职工、女干部、女工人原有退休年龄的差异,并在改革后保持适当差别,确保各类人群的延迟幅度相对均衡。此外,改革采取渐进式延迟策略,总体延迟年数有限,对三类人群分别延迟了3岁、3岁和5岁,延迟幅度低于社会普遍预期,改革措施相对温和,且通过每4个月或每2个月延迟1个月的方式,使影响逐渐释放,实现平稳过渡。同时,引入弹性机制,且前两类人群可以覆盖现退休年龄,使改革变成了扩大退休年龄选择空间的改革,增强了改革的可接受性。
这次改革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相关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预计在2035年前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一趋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体现,也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挑战。延迟退休年龄作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应对策略,从宏观角度看,能增加劳动人口,减少退休人口,降低人口抚养比,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从个体角度看,能延长劳动者劳动收入获取时间和养老金缴费时间,缩短领取时间,从而提高退休期养老金水平和终身收入水平,提升老年保障。
此外,这次改革也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扩大劳动者权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这次改革不仅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而且由过去“一刀切”的强制退休年龄转变为弹性退休,增加了劳动力供给,还通过弹性设计提供选择机制,让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劳动者能够更长时间地留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利用效率。同时,劳动者可自愿选择退休年龄,这实质上扩大了劳动者的权利范畴,赋予其更大的劳动选择权和生活自主安排权。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方案以来,退休年龄改革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此次改革在措施上相对温和,兼顾了不同人群的利益,赋予劳动者较大的选择权,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减小改革阻力。然而,任何改革都是对现状的调整,关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然会面临一些预期和非预期的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积极履行政策实施职责,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平稳落地。
二、领导干部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施中的双重角色
领导干部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比普通劳动者更为复杂且独特的角色,既是政策作用的对象,也是政策的执行者。
一方面,领导干部作为劳动者,直接受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影响,是这一政策的重要作用对象。作为政策适用对象的领导干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其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方面,延迟退休将延长其养老金缴费年限,缩短养老金领取年限,从而提升养老金待遇水平,提升其养老保障。同时,延长工作年限意味着更多的在职收入,整体上提高了其终身收入水平。此外,延迟退休还为领导干部提供了延长职业生涯的机会,为其晋升更高职位、实现更大职业成就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消极方面也不容忽视,延迟退休可能会影响个人的退休规划,甚至可能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因上级领导的延迟退休而面临职位晋升的延误。总体来看,由于领导干部工作相对稳定,失业风险较低,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作为劳动者的领导干部而言,积极影响占据主导,不仅有助于提高收入,还为其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作为政策执行者,需要在职权范围内确保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顺利落地。这一角色为他们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首先,延迟退休政策作为一项重大改革,对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影响各异,尽管改革方案已经尽可能兼顾各方利益,但仍可能遭遇不理解、不支持的声音,甚至引发一些矛盾。其次,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必然会增加领导干部个人和单位的工作任务,对工作效率和协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最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还将对人员和人事安排产生深远影响,打乱人事晋升和人才培养的既有节奏和模式,增加单位用人的不确定性。这些挑战对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构成了新的考验。
领导干部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施中的双重角色并不冲突,反而可以相互裨益。一方面,作为劳动者,他们可以从自身利益出发,深切体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个人的影响,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政策、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并在政策执行中真正从劳动者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措施推进政策实施。另一方面,作为政策执行者,他们更能深刻理解政策意义与内容,能更明智地行使改革中的选择权,权衡个人与集体利益,在延迟退休年龄抉择时作出更合理的决定。
领导干部的双重角色在时间维度上往往并非并行。除即将退休的领导干部外,对其他领导干部而言,自身的延迟退休抉择和影响都将发生在未来某个阶段,也就是说现阶段其在延迟退休政策中的作用对象角色还相对较弱,而作为政策执行者的角色则是当前主要的角色。因此,对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而言,在处理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时,要尽快进入政策执行者的角色状态,履行好实施政策的各项任务,确保政策得到正确、及时落地实施。对于少数即将退休的领导干部,则需要妥善处理好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在积极执行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根据个人情况和组织需要作出延迟退休年龄的最优选择。
三、领导干部应带头做好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工作
领导干部在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中肩负重任,作为“关键少数”,应率先垂范,展现出领导风范,引领政策实施。在个人退休时,要正确理解政策意图,尊重组织决定,理性解决问题。尽量在政策允许下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退休,与政策目标相一致。同时,在协商是否延迟退休时,应尊重单位意愿,平等协商,避免滥用权力或利用关系网络影响协商结果,确保决策公正合理,维护政策权威和公信力。此外,领导干部作为政策执行者,更需履行好政策的宣传解释、方案制定、矛盾化解及工作统筹,充分发挥领导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确保政策顺利实施,这也是双重角色中的主要方面。
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延迟退休年龄是一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最大程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做好宣传工作,确保社会公众准确理解改革的目的、意义及其具体内容至关重要。让本地区本单位职工了解到这项改革是事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已经尽量照顾到各方利益,提供了自愿、弹性的选择机制,充分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在推动这项改革时的高瞻远瞩与审时度势,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使每位职工了解自己对应的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对退休年龄的选择权和相应的影响,确保职工在准确了解政策内容、充分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尽量消除后续的矛盾隐患。
统筹做好本地区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涉及面广、持续期长,要确保政策在本地区本单位顺利实施,必须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既要与上级的实施方案相衔接,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施方案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在制定实施方案时,领导干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勇于担责,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实施方案确定后,要根据职责分工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与其他同志密切配合,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做好延迟退休年龄相关矛盾问题的化解工作。首先,领导干部要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涉及个人利益,产生一些矛盾问题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一遇见矛盾问题就慌了神。其次,要有直面矛盾问题的勇气。当矛盾问题发生时,要根据职责分工勇敢面对,不回避、不推诿、不轻视。再次,要积极采取化解矛盾问题的行动。针对出现的矛盾问题,要客观分析矛盾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矛盾问题的办法,积极推动矛盾问题的解决。最后,要及时跟踪矛盾问题解决的效果。针对矛盾问题,不能满足于暂时的解决,而是要追求真正的解决。因此,必须持续关注相关矛盾发生点的后续进展,一旦发现有新的苗头要及时跟进,努力解决问题。
做好受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影响的各项工作的统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施涉及其他政策的调整,同时将改变人员的更替和晋升秩序,这都将对工作安排带来一定挑战。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与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他政策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统筹推进。领导干部要对延迟退休对工作任务和人员的影响进行提前评估,形成提前谋划应对措施。统筹各项工作安排,确保政策、人员平稳过渡,各项工作平稳开展。
四、确保领导干部正确履行职责,落实延迟退休政策的工作策略
任何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不仅关乎工作效率,更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成果。要确保领导干部正确贯彻落实延迟退休政策,同样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工作策略,以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与顺利实施。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增强领导干部执行政策的自觉性与坚决性。领导干部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中肩负重要责任,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带头自觉履行各项职责。需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提升其政治站位,使其充分认识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局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贯彻中央精神、执行中央政策的自觉性与坚决性,以及直面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
二是完善配套措施,减轻领导干部执行政策的难度。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涉及众多方面,必须针对相关工作制定全面的配套措施,以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当前亟须关注的几个方面包括:首先,需明确自愿、弹性延迟退休年龄的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各地区各单位在执行时标准统一、口径一致;其次,应完善组织人事制度,根据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任职年限、年龄等条件进行合理调整;再次,需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适时调整,以适应政策变化。
三是加强政策培训,确保领导干部准确把握政策内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内容丰富,为确保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履行职责、精准实施政策,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策培训。通过培训,要使领导干部深刻领会政策的意义和目的,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内容及配套措施。应将领导干部培训纳入各级政府政策实施方案的核心环节,作为确保政策有效落地的重要保障,并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四是明确责任分工与目标任务,确保领导干部权责明晰,推动工作高效开展。要确保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必须清晰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分工与目标任务。不同层级和部门需合理划分权责,构建科学的任务分配体系,确保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权责与其职责相匹配。在此基础上,依据责任分工,科学设定目标进度,为政策执行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时间节点指引,从而推动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五是强化绩效考核,确保领导干部工作实效得到及时准确评价。将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工作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全面反映领导干部在该项工作中的实际表现。同时,将考核结果充分应用于日常的干部考核与管理之中,以此激励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延迟退休政策的相关工作。
总之,领导干部在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关系政策执行的效果和成败。为确保其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需要激发并提升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决性;另一方面也需要为其发挥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并提供有力支持,降低其工作难度,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其执行政策的成就感。
【作者简介】林宝,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