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爬树的“费头子”后来成了院士、这个校长“斗胆”给学生多加了1分、再回校时已是一张烈士证明书……
几个小故事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成都七中
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在四川,成都七中是名校的代表,江湖上流传着太多关于这所学校的“传说”。
4月12日,这所学校即将迎来120岁生日!回顾成都七中的校史,从墨池书院的书卷悠长,到现代学府的智识璀璨;从蜀地人文的沃壤,到科学星火的摇篮。
何为名校?名校何为?在建校120周年之际,川观新闻记者从校史中找到了这样几个小故事,给大家呈现不一样的成都七中。

成都七中校园一角。
“一班两院士”
“七中的每一棵树,张兴栋都爬过”
1950年,12岁的沈际洪踏入了成都县立中学校(成都七中前身)的大门,成为初六十九班的一员。
迎接这届新生的校长叫刘文范,这位毕业于西北大学的高材生,曾以中学教师的身份在成都从事过多年地下工作。赴任成都县立中学校校长后,刘文范做了三件大事:集聚了贾仲康、张玉如、曾复儒等一批名师,扩大了校园,并收回了墨池。
尽管学校扩大了许多,但刘文范依然觉得还不够。
恰逢此时,一所当时硬件最好的学校在成都磨子桥建成,经过刘文范多番争取,已经从成都县立中学校更名的成都七中迎来了迁校的机会。
1954年夏天,已经16岁的沈际洪全程参与了学校搬迁。从青龙街到磨子桥,新学校全面升级的硬件,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1956年的秋天,伴随最后一封录取通知送达,沈际洪所在的班,所有同学全部考上大学,遍及清华、北大、川大、电子科大等省内外高校。
在这批毕业生中,有一位男生叫张兴栋,在成都七中读书期间,张兴栋是著名的“费头子”。所有老师和同学都记得他喜欢爬树,“七中的每一棵树,张兴栋都爬过。”
51年后的2007年,这位爱爬树的“费头子”,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更早的1995年,这个班的另一位毕业生叶尚福,同样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班两院士”,多年后,已经成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沈际洪忆及这段求学时光,除了感叹成都七中的老师们教书厉害,更感叹成都七中自由包容的氛围——“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这是七中‘真教育’的精髓之一。”

成都七中校园一角。
为学生赌上自己前程的校长
他添上的1分为中国多添一位杰出科学家
几乎和沈际洪在同一年代踏入成都七中校门的,还有一位学成归来的成都七中学生解子光。
从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解子光回到成都从教,后被任命为成都七中新一任校长。
四年后,这位素来温和的校长罕见地发了一次火——一位叫王昂生的高三学生,成绩单上9门功课全是满分5分,但因为出身问题,他的操行只有4分。
在那个年代,这1分之差,意味着王昂生只能上一个较差的大学或大专。
解子光十分生气:“像王昂生这样的每门功课满分的学生、成都市的‘三好学生’、成都七中的学生会主席都得不了5分,还有谁能得?”
他愤然提笔,把原来的4分改成了5分,并加盖了校长印。
王昂生后来回忆,“加盖校长印”,也就意味着校长为了学生的前程,赌上了自己的前程。
后来的事实证明,解子光校长赌对了。王昂生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来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还为中国赢得了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联合国灾害防御奖。
解子光添上的1分,让中国多添了一位杰出科学家。
联合国灾害防御奖的2万元奖金,王昂生拿出1万元设立了奖学金,另外1万元,他邀请母校成都七中的老师们去了一趟北京。
那张1958年的八开大小的彩色毕业证书,王昂生一直珍藏,“这是一张决定我一生命运的证明。”

成都七中校园一角。
校友捐赠的一本烈士证明书
记录着一位倒在金沙江畔的21岁铁道兵
2020年,成都七中校友联络办收到了一包成都七中校友捐赠的物品,总共有5样东西:一本烈士证明书、一副领章帽徽、一张黑白的全家合照、一本泛黄的成都七中学生证和一枚成都七中校徽。
这些物品的主人,叫孙剑明,是成都七中高68届2班的一位校友。1968年3月,孙剑明响应国家号召,参军成为成昆铁路上的一名铁道兵。
当外国专家断言中国西南是“铁路禁区”时,孙剑明和30万建设者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刻下1096公里的回答。
1970年4月17日,塌方的巨石将孙剑明21岁的青春永远封存在了金沙江畔的隧道深处。
噩耗传回成都,孙剑明的父母悲痛欲绝,但两位老人还没来得及擦去泪水,却强忍着悲痛说了一句话:“当兵就要有牺牲的准备,剑明没有做完的事情,其他兄弟接着做。”
孙家父母让孙剑明的两个哥哥也参了军,还是当铁道兵,还是孙剑明生前的连队,还是修成昆铁路。
孙家三兄弟,全部是成都七中的学生。面对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兄弟三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踏上了同一条路。

成都七中校园一角。
(图片由成都七中提供、视频由成都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