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周末·提醒丨天气骤热骤冷,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2 07:43:00    

天气骤热骤冷,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提醒:时刻关注身体的异常表现,早发现、早治疗

近来,天气变化多端。根据长沙市气象局发布的气象预报,3月2日长沙气温高达28℃。但3月2日下午到3日,受寒潮天气影响,长沙气温下降12℃至16℃,有中到大雨,并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甚至上演前一日还是28℃、隔日便猛跌至3℃的“变脸剧情”。

天气骤热骤冷的变化,对人体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有什么影响?出现哪些症状要立即就医?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提醒,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不管天气如何变化,都应时刻关注身体的异常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近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量增加

年过七旬的曾娭毑,平时血压控制得不错。最近气温“旱地拔葱”骤然升至20多摄氏度,她不时感到头痛、头晕,甚至有时头部压迫感特别强,感觉有东西压着自己。她以为是老年人常见的“春困”,就没放在心上。近日,她突然感觉自己左半边身体麻木,赶紧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血压剧烈波动,导致脑部血流不畅,出现了脑梗塞迹象,幸好及时进行治疗,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75岁的刘大爷,患有冠心病多年,这几天他经常感到呼吸急促,尤其是走路或者稍微活动时,气喘得更为严重。他以为是天气骤然升温的缘故,但一天后症状未见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他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心力衰竭,心脏无法有效将血液送到身体各部位,造成氧气不足,导致呼吸急促、气喘。

“近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量明显增加,大多为慢性疾病急性发病就诊。”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病区主任、主任医师董波表示,心脑血管疾病是常见慢性病,很多人在冬季十分注意养护心脑,春天气温回升后,就会放松对疾病的警惕。殊不知,骤升或骤降的气温变化会让身体较难适应。在寒冷的日子里,人体的各项机能适应了低温环境,血管收缩、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突然的大幅升温,可能导致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

为何气温变化会影响心脑血管?

董波表示,气温骤变时,血管的扩张、收缩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

血管收缩与扩张及血压波动。气温骤升可引起血管扩张以及血压下降,心脏需加快跳动以维持血液循环,可能引发低血压,导致头晕或晕厥。气温突然降低时,人体的生理反应是通过收缩外周血管来保持体温。这种机制会使得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液流动更加困难,进而导致血压上升。突如其来的血压波动可能会成为诱发心肌梗死的因素。

血液黏稠度变化。气温骤升,出汗增多导致血液浓缩,同样增加血栓风险和冠心病发病风险。气温骤降后,低温刺激会使血浆中的一些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浓度上升,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流动性变差,使得血栓的形成风险增加,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自主神经调节。气温骤升,副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气温骤降后,低温也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引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进一步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因此,气温忽热忽冷时,以下人群要特别注意: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而气温骤变易导致血压波动、血管收缩或扩张,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或斑块,气温变化可能诱发血管痉挛或斑块破裂;高血压患者,气温骤变(尤其是骤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进一步升高,增加心脏负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调节功能异常,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肥胖者,心脏负荷较大,常伴有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对气温变化的耐受性较低;吸烟者,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血管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可能存在遗传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其他如长期精神压力大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长期缺乏运动者等,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会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耐受性降低。

注意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

董波表示,心脑血管疾病在发病前,可能会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前兆。

胸痛:胸痛属于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受到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包炎、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均有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胸痛。

胸闷气短:部分患者在胸痛的同时可能会有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在受到活动、情绪刺激等因素影响后,可能会使症状加重。

心悸:心悸主要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同时伴随心前区不适感,可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主要是指患者主观感觉到呼吸费力、空气不足,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出现鼻翼翕动、张口呼吸、端坐位呼吸等。

乏力: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时,可能会导致身体的重要脏器如大脑等供血不足、机能无法正常运作,从而引起乏力,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全身酸软无力、嗜睡等。

如果患者感觉体力不支或有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可前往医院就诊,通过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等相关的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

怎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董波提醒,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注意定期体检,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常识和警惕性。平时用药要谨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运动,同时保持心态平稳。

注意保暖,春季气温多变,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外出前尽量穿暖和一些。

早晨的温度是一天中较低的时候,温度过低会导致血管过度收缩,容易引起血压上升。所以,中老年人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再锻炼。

合理清淡饮食:春季饮食应以清淡、温补为主,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多喝水,避免过度进食。每天吃足量的水果和新鲜蔬菜,少吃油腻食物,戒烟戒酒。

“如果出现了头痛、头晕和胸闷、血压突然升高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董波提醒。

相关文章

清明时节,福建开启“雨纷纷”模式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诗榕/文 毛朝青/图近日,我国大部开启升温进程,中东部多地最高气温都升至20℃以上,暖意融融。但清明假期前两天,受冷空气影响,北方部分地区出现气温波动,南方多地阴雨增多,气温下降,不过冷空气只是“匆匆过客”,不会影响我国大部总体偏暖的趋势。今日,福州山间有云雾缭绕清明时节,春风化
2025-04-05 21:16:00

清明假期后 这些地方将热得如同常年6月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是清明假期第二天,全国大部的天气还是十分给力的。不过跟昨天相比,今天白天,东北以及西南等地出现明显降温,其中,由于冷空气翻过了乌蒙山,云南东部多地降温超过10℃。在4月上旬接下来的几天里,全国大部气温仍多起伏,但总体不改向暖的大趋势。明天开始,气温将再次波动上升,偏暖程度拉
2025-04-05 18:53:00

从科幻到现实!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加快步入民生领域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连接的通路,能够实现人与机器或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联通,让瘫痪者行走、让失语者借助设备发声。近日,湖北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标志着这一前沿科技加快步入民生领域。湖北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湖北发布的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分为三种:“侵入式脑机接口
2025-04-04 05:42:00

@四川人 享受清明假期,这三件事一定要注意

川观新闻记者 陈婷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20时49分,我国将迎来2025年清明节气。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唯有清明。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的天气物候特点有关。到了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
2025-04-03 21:51:00

清明假期中东部持续回暖,南方多地雨纷纷西南地区雨雪混杂

今天(4月3日),我国大部地区维持升温模式。 明天进入清明假期,假期前两日冷空气将给北方部分地区带来气温波动,但整体回暖趋势不变。随着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结合,南方降雨逐渐发展增多,江南南部、华南等地升温进程将放缓,有计划前往上述地区赏景踏青的小伙伴,需带好雨具,同时注意添衣防着凉。清明假期北方气温
2025-04-03 08:45:00

今起至清明假期中东部将现大范围20℃ 北方大风频扰注意防火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4月2日)至清明假期,我国大部地区以升温为主,届时中东部将现大范围20℃,局地或冲上30℃,暖意不断升级。北方天气晴朗干燥,且多大风天气,森林火险等级较高,临近清明,正值踏青赏景、祭扫时节,公众需注意用火安全,谨防火灾发生。回暖模式持续至清明假期后 中东部将现大范围20℃3月下旬
2025-04-02 11:19: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