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伟平
四月的巴渝广袤乡村,千山万壑流碧,风景如诗如画。
在巴岳山的掩映下,铜梁区土桥镇六赢村,尽收眼底。白墙灰瓦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院落、潺潺流动的溪水、色彩斑斓的山林……如一幅画里乡村,梦里乡愁的泼墨山水画,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在巴山渝水间,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随处可见。从一个村美到另一个村,从一个片区拓展到另一个区域,星罗棋布的小山村因和美乡村建设串联成珠,形成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蝶变。
这种美,源于对巴渝文化习俗等的尊重。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市从东向西,有山区,有丘陵,有“靠山吃山”的山乡,也有靠水而居的渔村。巴渝乡村的风土人情、建筑特点、文化习俗等千差万别。
这就注定不能像北方平原村庄一样,一种风格改到底,而是要在保持山水肌理、尊重自然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分散式的小组团改造。
总而言之,巴渝和美乡村的“颜值”强调的是遵循乡村建设基本规律,尊重巴渝乡村客观存在的不同差异,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种美,源于为民而建的一种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曾强调,要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这就要求在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时,要立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到乡村建设的为民而建。
随着农村户厕改造的推进,农民如厕基本告别了“一个土坑两块砖”的历史,但农村户厕改造重建轻管以及改厕质量不高等问题,一直影响着改厕的成效;
7000多个村实现了垃圾转运,但农村垃圾的源头减量以及就近就地垃圾资源化利用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污水处理同样如此,虽然治理率持续提升,但农村黑臭水体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200户或500人以上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也还不够完善:
……
结合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去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路、水、电、通信、物流“五网”建设,深入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个革命”。目前全市新建和美院落3209个,和美乡村建设覆盖30%以上行政村,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这种美,源于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
现代版“桃花源”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势必要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到巴渝和美乡村的建设中来。
换句话讲,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坚持塑形,也要坚持铸魂,做到有“颜值”,更要有“气质”。
在巴南区麻柳嘴镇平桥村张家湾院落,前几年因为猪圈管理的事,村民肖复金和肖孙攒下积怨,成了一对“老冤家”。去年,在张家湾“巴适小院”院长余元珍的出面下,经过半天的调解,二人最终握手言和——这是将矛盾化解在源头的小院议事亭的有效实践。
去年以来,我市以乡村治理为牵引,紧扣“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通过设立群众议事厅、百姓说事点等平台,探索推行了“清单制”“积分制”“院落制”等乡村自治形式,实现了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村民的事自己说了算,走出了一条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样才能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范、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巴渝和美乡村。
原稿点击>>扮靓“颜值”“气质”筑牢巴渝和美乡村底色-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