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知名主持人齐思钧在直播中自曝患“双相”并写书分享经历,呼吁大众关注心理健康。#齐思钧 双相#词条一度冲上热搜首位。“双相”是什么病?看起来能量满满的人也会得这种病吗?“天才病”的称谓是美化了这种疾病吗?南方+#健康深一度#综合多位医学专家,一一解答上述疑问。

“双相”为什么被称为“天才病”?
双相情感障碍是以躁狂或抑郁的反复发作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类疾病。
患上这种精神疾病的人,会在抑郁与躁狂两极“反转”。如果在白纸上画一条曲线来形容,普通人的情绪波动相对平缓,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低谷,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在低谷和高峰之间反复交替“失控”。
双相被冠以“天才病”,一方面是因为,当患者处在“躁狂相”尤其是“轻躁狂相”时,常表现为情感高涨、精力旺盛、动力十足、思维奔逸,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甚至可以帮助读书、考试、工作超常发挥。
另一方面,历史上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士都曾被双相障碍困扰。如果搜索一下患有该疾病的名人,你会发现里面既有颇多成就的科学家,也有闻名遐迩的艺术家、文学家,还有众多政治家及商人。从《独立宣言》起草者杰弗逊到英国女作家伍尔芙,从梵高、玛丽莲·梦露到丘吉尔……这些名人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有资料显示,学生时代的学霸、企业中的高管等具有精力旺盛、情感丰富、追求完美等特质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双相情感障碍。
“天才病”的称谓美化了“双相”吗?
“天才病”的称谓,有其积极的一面,一方面减轻了双相这种精神疾病的“病耻感”,让它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但另一方面,“天才病”只强调了天才的一面,可能令人忽视了双相危害的那一面。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身处抑郁和躁狂的“双面人生”,他们的处境相比抑郁症似乎更为危险。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副会长刘铁榜指出,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而言,一生当中可能长期处于极端情绪的剧烈波动中,正因如此,疾病带来的情绪反复、身心俱疲和社会压力等都使自杀的阴霾始终笼罩着患者。
双相的危害不容忽视。例如青少年起病时,抑郁期可以表现得很严重,无法上学,病情加重时甚至有被害妄想。躁狂期时,有的人会有鲁莽、高风险的行为。“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杀率高过抑郁症,自杀成功率也更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林康广教授提醒。
事实上,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以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一起,被纳入国家规定的六类重性精神病,确诊后需依法上报至社区或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严重的双相患者,可能存在“急性期暴力行为”或者“自伤自杀行为”,需要24小时加强看护,严防意外发生。
“双相”可以治好吗?
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是双相障碍的主要特点,也是该疾病治疗的一大棘手难题。
双相障碍容易误诊,因为首次抑郁发作占70%,常被误诊为“抑郁症”,轻躁狂则常被忽视或误认为“性格开朗”或“精力旺盛”。
有数据显示,中国约有37%的双相情感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患者平均从首次发病到确诊要10年左右。
另外,共病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状也会掩盖核心表现,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或躯体疾病。
“双相”能治好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甘照宇在著作《双面人生》中介绍,如果把“治好”理解为“根治”,类似外科手术切除肿物,之后就没这个烦恼了——大约有一半的双相障碍患者通过系统、规范的治疗之后可以达成这种“治好”。
而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治好”主要是指“症状的全面缓解以及社会功能的康复”,那么超过90%的患者可以通过治疗达成。前提是正确诊断、及时治疗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案。
即便是治疗难度比较大的患者,也并非说“无可救药”,只是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
“在疾病面前,要么被它打倒,要么把它打倒,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南方+记者 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